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7日电 (彭懿 夏万敏)小新是一名刚出生就离开父母的足月龙宝宝,她在生后4+小时即因“颅内出血、肺炎、呼吸衰竭等”离开父母住进当地医院新生儿科,1+天龄由当地医院带管(呼吸机)转入成妇儿新生儿科。经过成妇儿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照顾,小新病情逐渐好转,住院5天左右顺利撤离呼吸机,并逐渐离氧。但小新撤离呼吸机后出现喉咙反复“呼呼噜噜”伴声音嘶哑,哭闹及“剧烈活动”时有呼吸费力及轻度缺氧表现,为进一步明确原因,成妇儿新生儿科医生为她做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小新声门下方“管口”明显狭窄,长出“白膜”,而小新仅能通过白膜中央孔道呼吸。
为了进一步明确原因及治疗,成妇儿新生儿科医生联系了成妇儿呼吸内科纤支镜团队。接到消息后,该团队立即仔细查阅了小新病例资料及镜下图片,并展开积极讨论,考虑到小新年龄小,麻醉及转移风险高,将讨论结果与小新父亲充分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后,主任医师夏万敏决定次日在床旁为小新行“支气管镜下‘声门下白膜’钳夹治疗术”。考虑到小新声门下“白膜”性质不明,存在钳夹治疗无法取出可能,同时为小新做好了术前准备,备用激光治疗仪,并申购了最小尺寸球囊。
一切准备就绪后,次日,夏万敏带领成妇儿呼吸内科纤支镜团队到达新生儿科病房,开始为小新实施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术。术中见到小新声门及气管结构正常,声门下可见环形白色膜状物,予活检钳反复钳夹取出多个膜状赘生物后气道恢复通畅,局部未见出血。治疗后小新未再声嘶及“喉咙呼呼噜噜”,呼吸自如,顺利出院与家人团聚。

据介绍,小新气管上方的白膜也被称为“炎性或纤维素性假膜”,临床较少见。这种“假膜”多发生于气管插管后,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气管插管、局部炎症、胃酸及食物反流误吸、吸烟等相关,值得一提的是插管时间长短与本病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即使短期插管也可能引起本病。
患者通常表现为拔除气管插管后数分钟至数天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和喘鸣等症状,常规胸部平片及颈、胸部CT对“假膜”诊断价值有限。支气管镜镜下见到声门下或原气管插管附近管状、环状或片状等不同形状膜状物为其主要诊断依据。本病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可引起患者窒息死亡。而及时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经支气管镜钳夹治疗、激光烧灼、球囊扩张,冷冻治疗等。
据了解,本病虽然少见但较易漏诊及误诊。故对于有气管插管史且拔管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喘鸣、窒息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明确。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是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资格认定专业、全国smile项目肺功能培训中心、全国首批“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示范中心”。科室在省内率先开设了呼吸道疾病专家门诊、咳嗽与喘息疾病门诊、呼吸道感染及疑难少见病门诊,拥有省内儿童呼吸道疾病诊治范围最广、亚专业最齐全、诊疗水平最高的呼吸专科特色门诊,是四川省第一家开展哮喘全程管理的单位。目前病房开放床位131张,年收治专科患者9000余人次,诊治水平位列国内先进,西南一流及省内领先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