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绿水青山
2025年03月20日 20: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0日电 (王超明 周亚玲 钱文江)“老辈子,进入山林不要违规用火,稍有不慎会发生火灾。”3月2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的山林入口,护林员徐孝强拦下准备进山的村民,并耐心提醒。这样的场景,在纳溪区森林防火一线,每天都在上演。

  进入高火险期以来,气温逐渐回升,春耕生产、祭祀用火增多,森林防灭火形势愈发严峻。为全力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纳溪区积极行动,筑牢森林安全“防火墙”,织密地空立体“防护网”,敲响全民防火“警示钟”,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绿水青山提供有力保障。

  压实责任,构建森林防火责任体系

  “请大家点开四川森防信息管理系统,每天早上八点、中午两点、晚上八点前都要如实上报森林火情专报。”纳溪区森防指办工作人员钱文江正在讲解新的报送系统和报送流程。

  该系统通过“网格化管理”,自动分配责任人,明确责任清单,确保“林有人守、事有人管”。钱文江说:“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基层干部守土尽责更加有力有序。”

  纳溪区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严格落实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以林长制为核心,纳溪区推动防火责任制与林长制深度融合,实行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党员干部带头,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

  同时,镇村组三级联动,全面梳理责任区域,细化责任清单,逐级签订防火责任书,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做到责任清晰、职责明确。以镇(街道)、村(社区)为网格单位,全面落实森林防灭火责任制,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定人定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火共同体”。

  强化措施,织密地空立体防护网络

  “老辈子,不能违反规定野外用火。”3月20日,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操作无人机巡查时,发现村民老王在野外焚烧野草,立即拨通他的手机,及时制止了一起野外用火行为。“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仅要做好村上的工作,每天还要利用无人机巡查火灾隐患,给村民宣传森林防灭火知识,对村民焚烧秸秆等违法行为进行劝导。”张伟表示。

  在高火险期,纳溪区建立“人防+技防”立体防控体系,组织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开展“带装巡护+无人机巡查”,实现重点区域全天候监测。各镇(街道)在重点入山路口设置临时宣传点,开展火源管控和宣传引导工作,从根源上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通过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开展巡查巡护,确保早发现、早处置。

  “我们采用无人机、高空喇叭等设备,沿着山头林间逐一巡查,确保每一片森林都安全。”打古镇应急办工作人员胡佐表示,“防火无看客,人人都是守护者。我们不仅要打击和震慑违法违规行为,更要维护森林的绿意盎然和美丽景色,全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截至目前,全区共设立20余个森林防火临时宣传点,检查车辆16000辆,收缴火种380余个,督导检查1000余人次,兼职护林员157名,累计开展巡林3000余人次,严防火源进山入林。

  广泛宣传,营造全民防火浓厚氛围

  “大家请看手中的宣传单,上面写了森林火灾的危害、常见原因、如何预防、遇到火灾怎么处理等内容……”近日,纳溪区丰乐镇天台村召开森林防灭火安全主题院坝会,天台村支部书记张华向群众宣传讲解《泸州市纳溪区2025年森林防火命令》和森林防灭火知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切实提高防火意识。

  宣传教育是森林防灭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纳溪区将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石,积极构建宣传矩阵,形成区、镇、村、组、护林员五级联动宣传大格局。通过流动小喇叭、院坝会、红白喜事等契机,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宣传森林防灭火知识及警示案例。

  今年以来,纳溪区组织1000余人次入户宣传,累计入户15000余户,印发防火命令10万余份,森林防灭火知识宣传单10万份,张贴悬挂宣传标语260条。多措并举实现宣传全覆盖、无盲区,真正让防火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形成“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森林防火,责重如山。纳溪区通过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广泛宣传,全力筑牢森林安全防线,守护绿水青山,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纳溪区,每一位干部、每一位护林员、每一位村民,都是森林防火的守护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家园。(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