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9日电(记者 张浪)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指导,红果短剧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28日在成都落幕。论坛聚焦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汇聚政府、平台、制作方、学界代表共商行业未来。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在致辞中表示,微短剧以其“短平快、轻量化、强互动”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发挥微短剧的纽带和引擎作用,推动微短剧更好赋能文旅、文博、电商产业、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宁启文指出,乡村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乡村微短剧更是微短剧领域中的一片蓝海。该中心提出乡村微短剧融合融媒大力量计划,已打造出《念哥餐厅》等精品短剧作品,通过生活化叙事和质朴的乡村美学,为观众呈现真实可感的乡土中国画卷。
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表示,精品化是短剧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红果短剧持续规范内容管理,与行业齐心协力,净化生态,也将持续加强与媒体、专业影视机构和影人的合作,整合各方优势,博采众长,携手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论坛同时还举行了“视听中国”系列“新文化新使命”征集展示创作活动优秀作品发布暨“视听赋能,短剧强农”乡村微短剧创作活动启动仪式。
近年来,微短剧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从内容消费赛道逐渐延伸为赋能实体经济、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在论坛首场对谈中,嘉宾们围绕“微短剧跨界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讨论。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分享了平台的相关实践和思考。他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指出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乐力透露,红果短剧已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航天局、法制出版社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题开发内容。他强调,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贾轶群则从文旅融合角度指出,成功的微短剧既要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备全国视野,通过情感共鸣扩大传播效果。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分享了科普微短剧的创作心得,主张采用类型化叙事手法,将知识传递融入故事情节,避免生硬说教。
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微短剧正加速迈向全链共生的成熟生态,各环节如齿轮般环环相扣,共同驱动行业运转。
短剧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指出,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已成为就业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田。乘着行业的东风,好有本领也逐步从拍摄制作向全链路的IP开发迈进,提到工作心得,她说道:“短剧IP开发需四两拨千斤,用轻量化叙事激活沉睡的文学资源。”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则分享了平台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红果短剧已形成一套以数据为基础的IP开发方法论,在他看来,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将风格契合的IP与创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务者”而非“干预者”。他特别强调:“观众才是好故事的终极裁判,平台需保持内容审美的包容性。”
商业变现层面,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分享了品牌营销的新趋势。他表示,通过剧情植入等创新形式,品牌短剧的转化效率已超越传统广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实现品效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在政策引导、行业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合力下,微短剧正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成为连接千行百业、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红果短剧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推动微短剧产业生态的繁荣与升级,让好故事创造更大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