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7日电(周焱 陈默)2025年春末,成都京东方医院老年病科的走廊里,晨光透过百叶窗洒下金色光斑,心愿墙上“妈妈想吃我煮的粥”的字条微微卷曲。在这个与衰老、病痛相伴的空间里,医护人员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及家属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上演着一幕幕动人故事。
从“时日无多”到“钟三岁”:生命奇迹与心灵疗愈
今年2月,一位40多岁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从ICU转入老年病科时,全身插满管子,因剧痛与放疗后遗症备受折磨。其母亲因自责整日以泪洗面,反复念叨“都怪我”。
科室医护团队迅速介入,不仅精准控制患者症状,更关注母子的心理状态。三八节时,护士张蕾送上的康乃馨让患者母亲首次感受到节日的温暖;患者因药物谵妄对母亲出言不逊时,周焱主任及时安抚,解释症状原因缓解老人的愧疚。
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病情显著好转,从“时日无多”到能正常进食,甚至会像孩子一样撒娇要喂饭,被医护们亲切称为“钟三岁”。如今,其母亲每天按医生指导炖制鸡汤,患者已进入出院评估阶段,营养科定制的高蛋白食谱为他的康复助力。
“十斤糖爷爷”与白大褂的甜蜜约定
5月初,科室里的东北大爷因血糖问题被称为“十斤糖爷爷”,他曾抗拒治疗,偷偷吐药,甚至因置管不适扬言要自行拔管。护士长陆翔耐心处理,拔管后老人承诺出院时送“十斤大白兔奶糖”。
次日,护士站便堆起了小山似的糖袋。送锦旗当天,老人坚持看着每位医护人员吃下他准备的西瓜才放心。原来,老人的女儿也穿着类似的白大褂在哈尔滨念书,对医护的依赖里藏着对女儿的思念。老人离世后,床头柜上仍放着没送完的水果糖,而他的笑声与甜蜜约定,成了科室里温暖的回忆。

凌晨四点的守护:凉山女孩的“白衣家人”
2024年9月24日凌晨4:45,凉山女孩甜甜在医患群里发出带着哭腔的消息——她带母亲从北京就诊返程时,母亲突发消化道大出血,独自在异乡的她手足无措。4分钟后,周焱主任的回复传来:“乖乖,先稳定情绪,把检查结果发来。”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成了甜甜的依靠:医师赵佳分享自己的打工经历为她打气,护士心桐贴心送上感冒药提醒她保重身体。如今,甜甜母亲已在凉山康复,她每次寄来水果都会附上纸条,称这里的医生“像家人,让我在最绝望时敢回头”。离院前,她特意送来锦旗,上书“予我铠甲的白衣家人”,字里行间满是感激。
暮色中,护士推着患者晒太阳,“钟三岁”的笑声、“十斤糖爷爷”留下的糖纸微光、医患群里凉山患者康复的视频,共同勾勒出老年病科的温暖日常。在这里,医学的温度不在冰冷器械中,而在凌晨亮着的手机屏幕里、掌心递过的药片中,在那句“别怕,我们都在”的承诺里。随着晨光每日洒落,成都京东方医院老年病科的生命暖章,仍在不断续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