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9日电 (李露平)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里带着丝丝凉意。通往绵竹市清平镇圆包村的柏油路被冲刷得油亮,倒映着“云水·山院”民宿翘起的飞檐。民宿里,民宿业主付元军与居住在此的客人李鸣剑坐在庭院的长椅上,一边品尝着香茗,一边畅谈着生活中的趣事,这份温馨与和谐让“云水·山院”充满了浓浓的情谊,更添了几分家的温暖。

缘起
来自绵阳的游客李鸣剑是一名退休军人,他既是民宿的客人,更是民宿的“投资人”。2022年,他到清平镇避暑游玩时住进了付元军的民宿,闲聊中得知其儿子是退伍军人,正和父亲一起经营这家民宿,只是设施有些陈旧,生意不算红火。作为退休军人,扶持退伍军人自主创业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
2023年夏季,李鸣剑再次来到清平镇避暑,彻底爱上了这里的秀丽山川,并被付元军一家的真诚淳朴所打动。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他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出资帮付元军改造民宿,出资费用抵扣房费,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改善经营状况,又能让自己有个常来常往、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说不定还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造福一方。
得到妻子支持后,雷厉风行的李鸣剑立即找到付元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时难以置信的付元军在惊喜和犹豫中反复拉扯。细细思索后,付元军还是答应了李鸣剑的提议。“矿山关停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我们便腾出了家里的房屋用于经营民宿,试图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开辟出新的出路。”付元军说,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游客退房和入住时常常手忙脚乱、状况频出,加之因资金原因无法对民宿提档升级,与周边新兴的民宿相比,竞争力越来越弱。李鸣剑的提议就像一场及时雨,为付元军一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聚势
双方一拍即合后,改造工作便从一间房屋开始。李鸣剑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从设计到施工,全程亲力亲为,成为了民宿里最忙碌的人。李鸣剑根据清平镇的自然风光和民宿定位,将这间房屋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田园诗意的空间。木质的地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墙壁上挂着当地的手工艺品,窗户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设计,让阳光可以毫无阻挡地洒进房间。
随着改造工作的推进,民宿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但光有漂亮的“外表”还不够,规范且高效的管理才是长久发展的关键。在与付元军商量后,李鸣剑将部队里的规范化管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民宿经营中来。随着规范化管理的逐步实施,民宿的运营越来越顺畅,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的目光。
“在这里游玩时,发现民宿的管理规定十分有条理。在结识了李大哥后,听说了他‘以改抵费’的故事,很有感触。”来自绵阳的高远梅是一名退休职工,这些年她一直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青城山、峨眉山都去过,却最终因为民宿业主付元军与李鸣剑之间的信任和清平镇的生态环境、交通便利等优势,选择留在这里,并提出了想要通过“以改抵费”的方式加入到民宿的改造中来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改抵费”模式在游客中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新颖且富有意义的方式所吸引。从2023年到2025年,通过“以改抵费”助力“云水·山院”民宿提档升级的游客从李鸣剑一家发展到5家,投资金额达到近100万元。

焕新
2025年的盛夏,“云水·山院”彻底换了新颜。宽敞明亮的大厅周边布置着生机勃勃的绿植,枝叶繁茂,尽显盎然之态,更有活力充盈的鱼儿在水中悠然游动,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灵动之美。房间里,空调、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床上铺着干净的棉絮,透着阳光的味道;院子里,凉亭下摆着藤椅,客人们拉着手风琴,悠扬的旋律在微风中飘散开来,引得树上的鸟儿也跟着欢快啼鸣。“从6月30日就在这里住下了,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游客陈兴全暗自思忖,往后每年都要来这里避暑,把身边同样喜欢清静、享受自然的朋友都推荐过来。
如今的“云水·山院”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简陋的“歇脚处”,而是游客的“心归处”,每一位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尽情享受悠闲惬意的时光。眼下,民宿的预订量持续攀升,预约时段已然从今年8月一路排到了明年8月,甚至在旅游淡季也保持着较高的入住率。“现在每月收入比以前翻倍,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付元军笑着说。
一场“以改抵费”的约定,让一间普通的民宿焕发新生,更连接起一颗颗真诚的心。在清平镇的青山绿水间,“云水·山院”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见证着乡村民宿的升级蝶变,更诉说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与温暖。在这里,游客与民宿业主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心归处”,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