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0日电 (记者 王鹏)“体检时若发现球蛋白升高、贫血或肾功能异常,千万别大意,这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兵教授在成都接受记者专访时提醒公众,作为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极具隐匿性,常因症状不典型而出现误诊漏诊,若能及时识别和规范管理可把肿瘤“压”成慢性病。
黄晓兵介绍,多发性骨髓瘤源于骨髓浆细胞恶性增殖,这些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不仅会破坏正常造血功能,还会分泌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进而损伤骨骼、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患者常以骨痛、病理性骨折、肾功能减退或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因此患者发病初期往往先到骨科、肾内科、康复科就诊;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中发现贫血、球蛋白异常,经血液科追踪才确诊。为早期发现,他建议在常规体检中可加入“血清蛋白电泳”检查,可尽早发现M蛋白等异常,为后续干预争取时间。
“越早诊断,患者免疫状态和器官功能越好,药物疗效也更佳。”黄晓兵指出,目前多发性骨髓瘤虽难根治,但新药迭代升级迅速: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已发展到第三代,抗CD38单抗联合方案可实现深度缓解,新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则通过将肿瘤细胞与T细胞“拉到一起”,激活人体自身免疫杀伤机制,让复发难治患者获得更长缓解期。他强调,疾病的治疗目标不仅是缓解症状,而是通过“深度+持续缓解”把肿瘤负荷降到最低,再进入低剂量维持阶段,让病程如“波浪”般起伏却整体平稳,就像长期管理高血压一样。
在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MDT)同样重要。黄晓兵表示,四川省人民医院已组建由血液科牵头的MDT团队,联合肾内科、心内科、骨科、神经内科、影像科、放疗科共同会诊疑似病例,避免患者辗转延误诊疗。他举例,一位心脏淀粉样变患者经心内科及时转诊,最终确诊为骨髓瘤并发症,从而抢回最佳治疗时机。
对患者日常管理,黄晓兵给出“三防”口诀:防感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防跌倒——患者骨质脆弱,需避免按摩推拿、重物搬运,浴室加装防滑垫;防停药——维持治疗需长期甚至终身定期复诊,切勿擅自减量或停药。他告诉记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让更多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