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7日电 (黄镜百 杨黎明)在广元市昭化区的广袤乡野间,一条条水泥公路蜿蜒穿梭于田野村落,连接起农田与产业园、农家与景区,这是昭化区今年推进农村道路升级改造的生动图景。
今年以来,昭化区紧盯农村群众“出行难、产业运输不便”的急难愁盼,以“解民忧、兴产业、促振兴”为核心目标,投入2735余万元推进农村道路提质改造,累计新改建道路89条共61.6公里。昔日坑洼不平的“烦心路”,如今变成了承载产业发展的“致富路”、串联乡村美景的“幸福路”。稻渔共生的田园、农旅融合的民宿渐渐热闹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农村道路是民生之基、产业之脉,慢不得也等不得!”广元市昭化区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显洪的话语里满是紧迫感。为推动道路建设快落地、早惠民,昭化区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头号工程,搭建起“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高效推进机制。
在此期间,交通、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打破审批壁垒,建立“节点对表、限时销号”制度,从传统“串联审批”逐步向“并联推进”转变;乡镇村社干部组成“网格化”征拆协调专班,揣着图纸走进田间地头,听农户需求、解邻里矛盾,不少征地纠纷在田埂上就达成了共识;村民们则通过“院坝会”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议道路建设事宜,从“站着看”变“主动干”。全链条的高效协作下,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的平均时限比以往压缩20%,一条条道路在乡亲们的期盼中加速推进。
“路要修得快,更要修得牢!”这是昭化区推进道路建设时的坚定理念。为守住质量底线,该区严格落实交通建设项目监督责任制,构建起“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交通部门的行业监管专班定期巡查,从路基压实到路面浇筑,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对照规范“找茬”;区级技术员分片指导,哪里遇到技术难题,技术员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施工队调整工艺;专职质监员带着检测设备随机抽检,路基强度、原材料质量,每一项指标都记录在案,不合格的坚决返工;更有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起“义务监督员”,到工地看一看、问一问,发现问题随时提、及时改。
截至目前,全区所有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实现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原材料抽检合格率、一次性交工合格率三个“100%”,让乡亲们走在新路上既安心又踏实。
如今,走在昭化镇天雄村的新路上,村民们的笑容格外灿烂。“以前路不好,收玉米要靠人背肩扛,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省时又省力!”村民指着不远处满载蔬菜的货车,话语里满是喜悦。
平整宽阔的道路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激活了乡村产业的“一池春水”: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鲜活鱼虾,当天就能运到城里的菜市场;农旅融合民宿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山里的土特产能直接卖给游客;周边的粮油、水果种植户,再也不用愁运输损耗。交通优势正一步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昭化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