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0日电(吴平华 周星)从蓝图绘就到项目落地,从资源唤醒到产业升级,丝线穿梭、矿石流转、兔群满圈、柠檬飘香……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条条生产线轰鸣运转,珙县珙泉镇紧扣工农融合发展示范镇定位,打破“全域笼统推进”传统模式,将全域划分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智能矿山和加工制造、林下中药材、农文旅融合四大产业片区,实现“发展有特色、经济有实量、群众有感知”,成功获评宜宾市镇域经济发展实绩突出乡镇。
资源整合 以“统筹+活化”释放存量价值
如何唤醒“沉睡”存量资源、破解发展要素制约,是镇域经济突围的关键。过去,受产业结构调整、区位变迁等因素影响,珙泉镇部分老旧厂房、闲置校舍、废弃矿场等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对此,珙泉镇坚持“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分类施策”原则,对全镇闲置资产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一资产一方案”盘活台账,让每一处闲置资源都有了“专属激活计划”。
位于中心村的闲置校舍,通过“修缮改造+功能升级”,引入本地企业,延伸链条实施年屠宰100万只生态兔屠宰及冷链物流项目,昔日空校变身“致富车间”;废弃矿区厂房也迎来新生,投资600万元的薯片苕片食品加工项目、投资500万元的针纺织品加工及原料销售等项目先后落地,实现资源盘活与产业升级互促。
除了盘活闲置资产,珙泉镇还回引培育新农人6名、职业经理人2名,与西南大学研究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为镇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人才支撑。特别是返乡创业企业家旷季自筹600万元在珙泉镇成立品川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带动固定就业10人、灵活就业20人、实现群众月增收3000元。
产业提质 以“融合+延链”激活增长动能
单一产业“单打独斗”难撑高质量发展。珙泉镇致力于打破产业边界、补齐链条短板,推动特色农业、新兴产业深度联动,推动“零散产业”聚成“集群优势”。
在金荷农业电商直播基地,罗云秋正热火朝天地向粉丝推荐着板鸭、桑枝食用菌、泡菜等珙泉好物。据悉,珙泉镇携手县农文旅公司,搭建专业直播体系、培育本土主播团队、打造特色直播活动,目前已成功开播32场,成交额达7万余元,也助力巡场镇、孝儿镇等乡镇销售1976单,破解了特色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难题。
在智能矿山和加工制造产业小微产业园区,砂石骨料正有序运往各地,货运卡车也整齐排队换电,长州新能源重卡换电项目的落地实现新能源重卡汽车达300辆,有效降低了当地企业的运输成本,推动了矿山开采、运营、运输的一体化发展。
利益共享 以“联结+分配”实现成果惠民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群众。珙泉镇将产业增值收益与群众增收、集体壮大深度绑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镇百姓,实现“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的良性循环。
“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泽阳线业教我们编织手链、丝线手工艺品等,我们定期交付成品,多的时候一天就有100元工钱。”村民张永连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只是珙泉镇企业带动就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珙泉镇今年招引的7个项目中,已投产的3个项目能带动53人就业,剩余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增加带动200人就业,实现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增加2000元-6000元。
在肉兔养殖基地,中心村村集体投入200万元,共同出资修建养兔大棚,每年按照投资额的5%实行固定分红,并根据利润额实现二次分红。此外,由镇村出资40万元购买兔笼出租给农户代养肉兔,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并保底回收,农户根据养殖情况每年可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10000元。
如今的珙泉镇,闲置资源“活”了、特色产业“强”了、群众腰包“鼓”了。以“三道加法”为笔,以工农融合为墨,珙泉镇正持续书写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发展的生命力在每一个产业项目里、每一位村民的笑容中不断绽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