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法治护茶香《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25年10月12日 13:5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2日电(吴平华 秦旭)《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0月1日正式施行,据悉,这部地方性法规的落地,将为翠屏区特色生态早茶产业、省级非遗技艺注入法治动能。

美丽的金秋湖茶山。秦旭 摄

  立法锚定 特色翠屏元素精准入法

  “《条例》要贴近宜宾茶产业实际、体现宜宾茶产业特色、服务宜宾茶产业发展。”早在2024年7月,在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立法座谈会上,就要求“要让立法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确保《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工人抓紧生产。秦旭 摄

  据了解,《条例》共二十七条,分四个部分。为确保法规兼具针对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条例》专班将立法触角延伸至茶山深处——从早茶基地到古茶树群落,从川红工夫传承人的作坊到茶旅融合示范区,实地调研20余次,召开座谈会30余次,收集采纳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茶农、茶学专家、茶企负责人等意见建议近400条,确保了“高大上”的法条生长出“接地气”的根系。

  “从川红工夫茶制作技艺到金秋湖茶树群,翠屏的茶脉根脉均在《条例》中得到明确守护。”翠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先行实践 创新与产业双轮驱动

  “这批茶叶正在进行烘干工序,当天就能销售出去。”在四川省茶业集团智能生产车间,生产管理中心副部长熊江捧着外形扁平的茶叶介绍,干茶制作看似简单却工序繁琐,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条例》要求‘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我们的生产线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他指着运转的干燥设备解释,该设备保留了传统烘焙工艺的温度曲线,通过数字化控制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这一实践正是翠屏区学习《条例》的生动缩影。在非遗工坊,每年通过游学活动,已有上万名学生前来体验摊晾、做形等传统工序,让“指尖上的茶艺芭蕾”在校园中传承。在保护中创新的还有产品研发,川茶集团依据条例“茶衍生品开发”导向,推出绿茶酥、红茶卷等茶食品,川言茶语新式茶饮店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下一步,我们在茶叶新品的开发上将更注重挖掘文化元素,提高品质,提升研发能力和出品率,特别是新品推出这一方面,要和地方农产品相结合起来;还要把标准化工厂、标准化车间、标准化工艺全部实现体系化,保证每一杯茶的口感和风味都是一致的;此外,还要加快市场拓展,希望川言茶语这个新的国潮品牌能够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四川省茶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锐表示。

  融合发展 激活茶产业新动能

  游茶山,品茶香,学茶文化。近年来,翠屏区紧扣“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战略部署,以“健康茶业,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产业基地升级、经营主体重构和品牌价值提升,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接下来,翠屏将推出采制品一体的沉浸式茶旅环线,让茶园变身文创剧场,同时联动川红集团、五粮液等品牌,打造“宜宾茶+”特色礼鉴矩阵,让游客带走茶香的同时,也能带走可触摸、可品读的城市文化“密码”。(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