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成都日报

交易总额超390亿元 成都创交会收官
2022年11月24日 10:33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气味时光机飘散出的气味让人回味无穷;三星堆博物馆的《古蜀幻地》MR沉浸式导览,让人对眼前的虚拟三维图像惊叹不已;灵活的动捕设备和虚拟“数字人”元启,成为观众沉浸式体验的热门……

  11月22日下午,2022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第二届国际区块链创新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2022创交会)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圆满收官。在为期两天的创交会中,区块链、元宇宙这些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新体验、新场景,为成都数字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大门。本届创交会还促成了130个项目达成合作(签约),技术、人才、资本、碳中和等交易总额超390亿元。

  打造

  永不落幕的元宇宙创交会

  本届创交会上线国内首个基于城市真实地理数据的GIEF元宇宙,访问互动超75万余人次,存证数据200万个。线下活动结束后,观众仍可以通过GIEF元宇宙,回看会议盛况并逛展,实现了线下闭幕,线上永不落幕,成为成都数字经济靓丽的会展品牌。此外,GIEF元宇宙“开源框架+场景互动”的开发方式,支持会展平台重复利用。

  “我们将通过GIEF元宇宙,持续发布新职业人群的招聘信息,推动人才资源的共享。”成都企业联合会秘书长余力介绍,共享用工联盟将携手广大新经济企业,搭建企业间共享用工的桥梁和纽带。

  实际上,这只是GIEF元宇宙应用场景之一。对于成都而言,此次创交会留下的GIEF元宇宙“开源底座”,正在为这座城市未来的场景应用带来无限可能。

  此次成都打造的GIEF元宇宙,是按照1:1尺寸复刻的真实建筑物。与此同时,GIEF元宇宙实验性地将不同底层数据存证到蜀信链、微众链、蚂蚁链等国内知名区块链上,实现了底层数据可查阅、可追溯、可统计、可校验。

  成都山海互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杨旭介绍,这样细致的元宇宙世界对用户的适配性也非常高,它并不依赖高端配置的设备,普通智能手机就可以登录使用,这也是成都GIEF元宇宙的亮点之一。

  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元宇宙构建过程是高度集成的,包括技术集成、企业集成、产业集成、场景的集成,它是产业经济形态在Web3.0时代的一个高级形态的产物。

  而这样的集成,正是基于成都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XR等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元宇宙行业或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预计未来3-5年,元宇宙科技领域将形成千亿级的蓝海市场。以元宇宙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也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我们基于元宇宙的开源底座,未来将在更多的场景实现应用,比如成都每年举办的糖酒会。”杨旭介绍说,这主要得益于成都在相关政策、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激活

  创新资源要素对接

  自2015年成都首次举办创交会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签约重大项目100余个,总交易额超过1400亿元。

  元宇宙之外,2022创交会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创新资源要素对接。子活动超级对接会围绕产业“建圈强链”,释放了治理、民生、兴业三大板块的众多机会,含289条机会清单、130个项目对接需求,投资总额总计高达145亿元。以国星宇航、成都量子链、迈塔沃斯为代表的产业链及各细分领域的企业代表,与政府代表、公服机构、科研院所等达成了精准合作对接,达成合作项目16个,预估交易金额超920万元。

  在创交会新职业人群招聘活动上,发布了《2022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新职业人群招聘岗位需求清单》,发起成立共享用工联盟,以元宇宙线上招聘、共享员工的新模式,整合岗位供需资源,发布339家企业4963个新职业岗位需求。

  2022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上,两项国家级、省级金融创新试点正式启动;中国“双创”金融指数连续6年发布,2022年度指数显示,在“双创”金融发展综合十强城市中,成都排名第六,继续领跑中西部;一批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基金项目签约落地,其中基金项目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在2022成都数字经济全球交易日,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吸引了来自英国、德国、匈牙利等全球30个国家(地区)共100家企业参会,活动共发布机会清单100余条,释放超1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机会。

  本届创交会上,还举行了多场区块链领域的专业大赛。第二届中国可信区块链安全攻防大赛有37支队伍获奖;2022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2200多个项目踊跃报名参加,最终45个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31个项目获奖。

  数据显示,今年第8届创交会期间,共举办“会+展+赛+交易”6大板块11场主题活动,发布各类城市机会供需信息600余条、新产品100余个,释放330个项目投资机会超281亿元;促成130个项目达成合作(签约),技术、人才、资本、碳中和等交易总额超390亿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