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好的职业教育?家长的回答很朴实:在校能学真本事,毕业找到好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
成都市委教育工委聚焦全市产业“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行动,正推动一场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全力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卧倒重来”“精准适配”。根据《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计划到2027年,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率达88%,与园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
拓宽“校园-职场”通道
专业调整率达40%
一条真正用于市场订单生产的显示模组封装产线,如何成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练兵场”?走进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大楼“校中厂”——高仿真显示模组实训车间。从机器设备到人员操作流程,这里1:1还原了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车间模组封装生产产线。
现场,一群身着工作服的学生正围在一台生产设备前,学习模组绑定工艺实操课程。这条高仿真显示模组产线涵盖绑定、点胶、膜贴合、脱泡、CG贴合五个主要工序环节,1:1模拟还原真实生产环境。这不是工厂实习,而是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日常课堂。
“在‘校中厂’里,大一、大二的学生便能接触到当下主流的产线技术。就拿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成都相关龙头企业的专业工程师会走进校园授课,助力学生完成从‘知晓理论’到‘熟练操作’的能力跃升。等到了大三,学生则会进入‘厂中校’接受岗位实践轮训,以便快速适应企业环境。”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涂智介绍,通过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大多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就业’。”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成都4所市属高职院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专业实际调整率达40%,新增紧缺专业共完成招生800余人。”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率达66%
2020年,电子信息成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目前,成都已汇聚京东方、天马、中光电、出光兴产等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商,形成覆盖玻璃基板、发光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职校生的职业发展也迎来了更多机遇。2019年毕业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发电专业的胡立勇,如今已是成都某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的BP工程师。他感慨道:“这种培养模式为我们职校生提前打破了学生与职场之间的‘墙’,让我们更早适应企业氛围。”
据介绍,经过优化调整,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的对接率,由53%提升至66%;与全市35个产业园区构建深度联动机制,对接率由59%提高到67%。(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徐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