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3日电 (记者 张浪)近日,成都市青白江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加强城厢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也是全省首个由县级人大常委会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出台的重大决定。
城厢古城位于成都东北,紧邻成都国际铁路港,是汉代“蜀三都”之一新都城的所在地。宋元兴盛、明清鼎盛,至今仍完整保留“1护城河4街32巷108院落”的“龟背制”古县城格局。
走在石板路上,明代明教寺觉皇殿的飞檐翘角依然挺立,清代文庙、武庙静静诉说礼乐传承,绣川书院的墨香未散。63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31处历史建筑、8处工业遗存,以及小金龙龙舞、过街连箫等17项非遗技艺,共同织就一幅立体的巴蜀文化画卷。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古城也面临保护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居民参与度不高等现实挑战。为此,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大常委会于10月20日正式通过《关于加强城厢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决定》,回应保护难题。
“这份《决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青白江区人大代表、城厢镇槐树街社区纪委书记黄萱表示,“它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古城保护的刚性要求,也为我们探索‘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不仅关乎一座古城的命运,更关乎城市记忆的延续、文化自信的筑牢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在规划层面,要求将古城保护纳入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保护线,编制专项规划,实行“全要素、全覆盖”保护。今后,任何不符合保护规划的建设项目,一律“亮红灯”。
更值得期待的是,《决定》提出建立保护名录、开展数字化建档、设置醒目保护标志,并推动“保护对象全生命周期管理”。未来,每一栋老屋、每一棵古树都将拥有“电子档案”和“健康台账”。
老字号“东阳轩米花糖”传承人何小勇对此倍感振奋:“就想回去捡起老人的传统手艺,把东阳轩重新做起来。”
《决定》的出台也是一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动员令。
城厢镇紧扣“千年古城、丝路新港”战略定位,正聚力将这座拥有2200余年历史的古城打造成成都北部文化艺术中心。
“我们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塑造,正在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市场反响好的文化IP。”城厢镇负责人介绍,围绕县治文化、英雄文化、宗祠文化三大主题,镇上已打造出多条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旅游线路,积极构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生态。
在促进就业增收方面,该镇设立了“古城创业扶持基金”,对开设特色小吃、文创店铺的居民给予租金补贴和技能培训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居民的就业渠道,更让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民生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
区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出台,为城厢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区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件高瞻远瞩,标志着古城工作进入新阶段,文旅部门对此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备受鼓舞。
“《决定》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也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古城焕发新活力的殷切期盼。”该负责人称,下一步,区文广体旅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认真履职尽责。
具体而言,先组织学习宣传,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凝聚保护共识;再结合单位职责,细化工作任务,确保《决定》要求落地见效。该负责人特别强调,将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深挖古城文化内涵,积极引入和培育文旅新业态。“我们将聚焦文旅融合,积极推动古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让古城在有效利用中焕发持久魅力。”
作为城厢古城的综合运营主体,成都融禾文旅公司对《决定》的出台表示坚决拥护。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城厢古城为核心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核心原则。
“我们将通过资源互通、业态共融、客源共享、品牌共生,推动‘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的双向赋能。”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公司的下一步工作将紧紧围绕文化保护传承优先、民生保障改善为要、文旅融合发展兴业的总体思路展开。
据了解,公司未来将积极推动城厢古城在管理运营机制、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致力于加快塑造“千年古城·丝路新港”品牌,构建“一核、两廊、九片区”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最终将青白江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动能与消费体验。
此外,《决定》创新构建“三大机制”:传承机制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干部交接内容;监督机制涵盖人大执法检查与公益诉讼;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财政经费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长期关注城厢古城保护的学者、成都文物专家杨洋评价:“这是一套‘组合拳’,推动形成政府、社会、民众协同发力的治理新格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