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7日电 (江海)2022年春天以来,金融纾困成为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新网银行在人行成都分行及成都营管部、四川银保监局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用户特征,坚持民生纾困和复工纾困双向发力,以服务新市民群体为主要切入口,不断加大金融投放力度和产品服务深度,为那些“过去无积蓄”“当期无收入”“没有抵押物”“活动受限制”的新市民,提供有温度、有力度、可持续的数字普惠服务。
金融纾困进行时,民生纾困和复工纾困双向发力

2022年6月,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企稳恢复的金融支持,这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任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新网银行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成都的新兴民营银行,通过信贷大数据调查敏锐地发现,在上海、西安等涉疫城市中,借款客群中的新市民群体占比显著升高,其中,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接触性产业的新市民群体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小额借贷的意愿也更强。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春天以来,新网银行在人行成都分行及成都营管部、四川银保监局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将新市民群体的金融纾困作为突出工作来抓,用全线上的“无接触”金融服务,积极帮助“有接触”“有困难”的新市民纾困,通过各种形式来解决这一群体的诸多燃眉之急。
6月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时报和新华财经联合发布《2022年涉疫地区新市民纾困金融服务(指数)报告》。这份《报告》以新网银行作为样本研究,报告显示,新网银行2022年投放涉疫地区新市民的金额占投放该地区金额的68%。在涉疫地区中,新市民人口占比为30%,其贷款金额占该地区贷款金额的68%,表明金融服务向涉疫地区新市民倾斜更加明显。
不仅如此,新网银行还为61万名征信白户授信了额度,让更多的新市民快速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这不仅得益于新网银行拥有的全国展业牌照,更得益于新网银行将数字原生作为自身突出的发展优势,长期坚持技术立行、发展数字普惠的目标绝不动摇,在金融纾困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一口锅撑起一个家、一个码承载一个事业,一份授信实现一个梦想”,过去几个月为新市民群体不竭余力的金融纾困举措,也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新网银行致力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落地的不变初心。
主流金融服务补位者,银行数字化探索者
从数量上,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600多家。而持牌的民营银行仅有19家,可谓大海里的一叶扁舟,但作为创新型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又担负着银行业“一条鲶鱼”的重要使命,对于整个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回顾过往,2016年12月开业的新网银行,当时首要的挑战还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这也是民营银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5年时间的实践证明,新网银行最终不仅成功活了下来,而且从各项财报业务指标来看,在国内民营银行中稳居第一梯队,这得益于新网银行明确金融业补位者的角色定位,不越位、不缺位,走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从营销渠道和服务模式来看,新网银行没有线下分支网点,就积极打造线上产品,在业内率先开启无接触服务;没有现成数据,就积极与银联等机构合作,夯实数据基础;没有业务经理,就利用大数据算法和各种消费场景及供应链,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全国客户提供全实时、全在线的金融服务,这些当时的前沿布局,近两年都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共识。
从服务客群看,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新网银行服务的客群,其身份特征多为个体户,学历多为大学本科以下学历,主要集中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这也是与主流银行服务客群的明显差异。
前不久,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发布名为《新锐银行的快速增长为传统银行体系注入新活力》报告。基于客户数量、总资产规模、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维度,穆迪评选出全球前20家“新锐银行”,我国4家银行入围,新网银行榜上有名。
可以说,新网银行过去5年的成长,抓住了用户的刚需和主流金融服务尚未充分满足的空白区,而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落地,尤其是数字风控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让“普存小贷、移动互联、普惠补位、线上线下”成为现实,从而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真正落地。
解决金融问题的钥匙,往往在金融之外
除了补位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之外,用数字技术让普惠金融落地,也是新网银行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极为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先后出台多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普惠金融贷款成为考核金融机构的硬指标。
过去,主流金融机构面对的现实难题在于,如何做到既普又惠:“普”就意味着要降低门槛,要提高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惠”就是要降低成本,要提高金融业的精细化程度,要尝试去解决C端长尾客群和B端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普惠金融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长期金融难题,正是因为“风险收益比”的不对等,最终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必然依赖于技术进步。
即使是身处西部腹地,但新网银行对于技术的信仰,一点都不弱于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巨头,坚信技术这把金钥匙,正是新网银行普惠金融产品持续创新的原动力。
比如,通过行业先进的数字风控技术,新网银行99.6%的贷款都是通过线上自动审批发放,现已累计服务了超过6000万客户,累计发放小额普惠信贷近1.7亿笔、金额高达6600亿元,但贷款不良率仍长期稳定在民营银行阵营中的较低水平。
正是长期坚持技术立行、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让新网银行成为国内第二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银行、第三家取得线上信贷业务备案许可的数字银行,提交了400多项技术专利申请,先后承担多项人工智能相关重大专项课题。从员工比例来看,新网银行科技相关人员占比高达70%,在行业中位居前列。
纵观金融业的历史,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今天的技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根本性解决普惠金融“作业成本高”“风险识别难”的普适性难题,最终还是需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对于新网银行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和追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