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绵阳市商业银行发布2022年年报 资产规模突破1800亿
2023年04月28日 10: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8日电(杜成 靳佚沣)近日,绵阳市商业银行发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该行在资产总额、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以及营收和净利润等指标均创新高,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800亿元大关。

  经营规模与效应稳步增长的同时,2022年度绵阳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优异。截至2022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下降0.3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93.37%,较上年末278.34%进一步提升,显示出该行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

  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绵阳市商业银行总部大楼。绵商行 供图
绵阳市商业银行总部大楼。绵商行 供图

  近年来,绵阳市商业银行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不忘初心,踏实服务实体经济,依托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向善。

  2022年,绵阳市商业银行关键指标持续向好。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收46.63亿元,较上年同期38.66亿元,提升20.61%。利润总额、净利润在2022年分别实现13.19亿元、10.4亿元,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2022年,绵阳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04.01亿元,较上年增加299.97亿元,增长19.94%;各项存款余额1259.34亿元,较上年增加254.99亿元,增长25.39%;各项贷款余额977.52亿元,较上年增加172.81亿元,增长21.47%。

  实际上,从近三年的财务指标对比来看,绵阳市商业银行在营收、总资产、股东权益等核心数据均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2022年,该行营收分别为31.48亿元、38.66亿元、46.63亿元,总资产分别为1259.49亿元、1504.04亿元、1804.01亿元。股东权益分别为84.18亿元、109.42亿元、116.05亿元。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投资者最看重的核心指标应该是资产质量,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看它的不良率水平以及拨备覆盖率的安全垫。经营与效益稳中求进,绵阳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样可圈可点。

  2022年,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8%,为2020年近三年来最低,连续3年保持下降态势,2020年—2022年,该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5%、1.85%、1.48%。

  与此同时,从绵阳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来看,2022年该数据达到了393.37%,为近三年来最高。2020年—2023年该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6.66%、278.34%、393.37%。良好的资产质量与坚实的风险抵抗能力,为该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坚实保障。

  助力实体经济稳增长

高效一流的金融服务团队。绵商行 供图
高效一流的金融服务团队。绵商行 供图

  2022年,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根本,绵阳市商业银行统筹疫情防控与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稳增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制定了助企纾困14条措施,从信贷规模支持、丰富担保模式、产品创新、考核机制等多个角度助企纾困。

  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受困的企业,绵阳市商业银行坚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相关逾期贷款不作逾期记录报送。全年累计投放贷款6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1亿元,增长17.9%。全年主动为企业减免各种费用2667.64万元,为企业降息让利1.15亿元。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2022年绵阳市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向市内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园区建设投放贷款305亿元,并通过债券投资和非标融资渠道提供非信贷投融资3.69亿元(年末余额14.89亿元)。配合牵引五矿资本股份公司在川投入资金245亿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现代气派的营业大厅。绵商行 供图
现代气派的营业大厅。绵商行 供图

  作为绵阳银行业的“排头兵”,绵阳市商业银行深谙其道,不仅为实体经济的“脊梁”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其转型升级,还创新以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变性的金融需求。

  该行研发推出的“链e通”供应链融资产品被《金融时报》社评为“全国十佳金融服务特色产品”。针对高新技术和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出“仪器设备贷”“成果转化贷”“科创e贷”等创新产品。成功办理省内城市商业银行首笔、绵阳市首笔“专精特新”境外融资新政下的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500万美元外债试点业务。

  通过中征平台实现与绵阳财政采购平台的数据交互并成功发放全省银行第一笔线上化“政采惠e贷”,并促成全行第一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落地。

  在绵阳市商业银行董事长何苗看来,绵商行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服务举措,定制综合服务方案,让金融赋能产业链升级,最终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样本。(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