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银行业协会主题成果调研行活动在成都启动
2023年10月24日 14:3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4日电 (杨科佳)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稳增长保民生银行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成果调研行活动在成都开启。本次活动围绕兴业银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持续做好金融创新、金融普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做法和成效展开。中央主流媒体记者随团先后赴成都市高新区、新都区、天府新区典型民营企业和园区考察调研。

  16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在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参加主题成果调研活动启动仪式。中银协声誉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宣传信息部主任姜涛介绍主题成果调研情况,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飞介绍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高效服务民营企业情况。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总经理助理郑凯恒介绍兴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主题成果调研宣传启动仪式座谈会。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主题成果调研宣传启动仪式座谈会。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飞表示,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持主动让利惠企,通过“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等金融服务活动以及“一链一策一批”等行动工作方案,主动走访对接企业,畅通民营企业申办金融服务渠道、强化对供应链产业链中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能力,切实助力民营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振发展信心。成都分行通过流贷、保理、租赁、银企直连、投债、非标等全方面多层次的紧密合作,累计贷款服务民营企业超6700户,贷款余额近46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均超三成,以高质效金融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鼓劲撑腰”。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黄飞致辞。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黄飞致辞。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总经理助理郑凯恒表示,今年是兴业银行成立35周年,35年来,兴业银行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与民营经济风雨同舟、相伴成长。目前,兴业银行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近期,兴业银行还陆续出台了《兴业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兴业银行服务福建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行动方案》,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大的政策力度、更实的金融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会前,调研团一行来到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零售信贷集中运营中心参观调研。成都分行零售信贷集中运营中心是兴业银行第一家投入运营的“零贷工厂”,真正意义上实现零贷业务办理的全流程贯通和落地。目前,零贷集中运营中心已实现贷款流程6个“T+0”,业务流转时长缩短三分之二,平均处理时长为4个工作日,有效服务了小微型民营企业。

  其间,调研团来到通威股份进行调研和座谈。通威股份财务总监周斌介绍了公司业务开展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并表示集团与兴业银行自2017年开启多领域、广范围的全面战略合作后,双方在传统信用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和投行业务等方面均创造了多项企业“第一”和“首单首笔”。

  调研团一行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园区参观了欧林生物前沿研发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深入了解其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以及细胞治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欧林生物董事长樊绍文阐释了公司在生物治疗、人用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成果。成都生物城集团财务总监叶翰介绍了集团以构建“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五链融合发展”生物产业生态圈为路径,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产业园区的发展成果。

调研团参观成都生物城展厅。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调研团参观成都生物城展厅。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近年来,兴业银行深耕园区金融、科创金融新赛道,与科创企业在流动资金贷款、银团贷款、票据池以及园区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兴业银行持续做好做大定制化金融管家服务,切实把握企业各阶段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精准定向匹配金融方案。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合作创设“BIO产业贷”,实现对园区内企业的批量支持,为园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总经理胡亚兰表示,兴业银行通过定制化金融方案提升对科技园区的金融支持,批量服务园区内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助力实体高质量快速发展。截至9月末,成都分行累计服务园区民营企业1035户,总金额超378亿元。

  据悉,本次调研活动增进了新闻媒体对兴业银行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靠前站位主动支持民营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等创新举措的深入了解,为推进年度主题宣传调研走深走实奠定基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