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戴德梁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成都写字楼与零售市场概况》
2025年07月08日 19:0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8日电  近日,戴德梁行发布研究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成都写字楼与零售市场概况》。该报告涵盖并阐述了2025年第二季度成都甲级写字楼市场、优质零售物业市场的表现和主要发展趋势。

活动现场。戴德梁行 供图

  “立园满园”:引企向新,楼宇招商路径探索

  2025年作为“立园满园”政策的攻坚年,无疑将为“产业”的发力再添一把火。“立园满园”政策能够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吸引人才集聚,从而增强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当然,“立园满园”政策也能更好的为产业的生根发展提供良好的承载空间和营商环境,助力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戴德梁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张裕鹏表示:“办公空间应该是帮助企业实现盈利,而不是应该是企业的成本。盘点存量楼宇价值,制定楼宇的个性化策略,帮助企业发与城市产业发展。”

  甲级写字楼市场:需求有限,租金仍处下行通道

  2025年第二季度,成都未录得新增甲级写字楼项目入市,全市存量维持在3378965平方米。市场新增需求有限,成都甲级写字楼仍处于租金下行通道,租金环比下跌2.04%,至89.52元/平方米/月,跌幅对比上季度收窄3.8个百分点。在业主以价换量的情况下,全市空置率水平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微弱下跌0.01个百分点,为28.79%。从成交行业来看,在第三方运营商和律所的大宗成交影响下,专业服务业成为第二季度的主力需求,占比达31%,其次主力需求行业为金融服务与TMT,占比分别为23%、20%。

活动现场。戴德梁行 供图

  戴德梁行成都公司项目及企业服务部董事及主管席芳认为,过去3年成都录入近56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尽管业主已然放缓新增供应速度,但预计,2025年仍将有超60万平方米项目入市,这将进一步加剧存量楼宇与新增楼宇之间的竞争。加之,降本增效仍将是企业的常态化策略,短期内成都甲级写字楼租金、空置率恐难以修复。

  席芳指出,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新增需求的持续放缓,维持高粘性与高质量的租户关系对于稳定办公楼出租率尤为关键。部分业主开始倾向于在稳定现有租户的基础上填补空置,尤其是大面积、优质存量租户,以避免项目免租期、空置期等成本的出现。

  优质零售物业市场:积极拥抱消费者需求变化,改变传统招商运营策略

  2025年1月-4月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6亿元,同比增长6.1%,较去年同期增幅扩大4.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2.7个百分点,提振消费行动效果显著。本季度成都优质零售物业市场未录得新增供应项目,全市存量维持在8498923平方米。继原武侯万达、伊藤468等项目转型、撤场,本季度伊藤金融城店闭店、优客奥莱科华店更名优悦奥莱广场,并调场升级。在消费态度愈加谨慎和新型商业项目的火热背景下,保守的运营理念和招商策略面临冲击,本季度成都优质零售物业吸纳量负增长61110平方米,空置率环比上涨0.72个百分点至8.93%。

《2025年第二季度成都写字楼与零售市场概况》截图。戴德梁行 供图

  品牌的焕新与户外运动品牌的活跃势头延续至本季度。Onitsuka Tiger鬼塚虎在IFS升级双层概念店;Buccellati与Michael KORS等品牌均在IFS焕新升级全新精品店;优衣库在万象城原址升级开出西南首家城市旗舰店;昂跑与KOLON KRAFT中国首家旗舰店均落子太古里。

  本季度,《2025年成都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根据《行动方案》,2025年成都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服务消费零售额占比超50%,落地首店800家,高能级首秀首展首演等首发活动100场,打造首发经济地标载体50个,培育新消费品牌110个。在消费扩量与提质增效工作推动下,成都消费市场需求将得到持续挖掘与释放。

  戴德梁行华西区研究部助理董事及主管贾萱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压力下,消费者虽然通过减少购买非必需品,或“比价”等手段控制生活开支,但依然愿意为能够带来幸福感、新鲜感以及健康的商品或服务买单,因此商家需积极适应消费者变化,通过提升产品价值、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所、社区活动空间等多种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

  贾萱指出,在消费增长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品牌扩张愈加谨慎,但品牌的升级、焕新以及社群活动等将成为品牌保持市场份额与话题度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运营方除了推进新品牌的引入外,亦需要积极维护与引导原有品牌,推动品牌空间升级与焕新、活动开展等,以实现项目的持续更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