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日电 (杨国华 唐舒琪)近日,中国科技城(北川)无人机综合测试基地内,六旋翼无人机正接受低气压、低温极限测试;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北川团队打造的3000架无人机表演惊艳夜空——作为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以通用航空为核心引擎,通过“场景落地、基地支撑、全链协同”三维发力,激活低空经济多元价值,探索出民族地区借通航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多元场景开花:从“视觉盛宴”到“民生答卷”
8月8日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夜空中,3000架无人机以科技为笔,勾勒出“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字样与3D巨龙,宽约600米、纵深600米的空中巨幕引观众驻足。这场盛宴背后,是北川禹创智飞航空科技团队两周编程、30人现场调试的成果。
“我们用32个地面基站+RTK实时差分算法,把定位误差控制在3厘米内,还研发‘双模抗扰系统’应对烟花气流干扰。”团队技术总监张勋阳说,这场表演既是视觉秀,更是北川无人机控制技术的“价值变现”。
低空经济的价值更藏在民生细节里。北川开坪乡海拔1400多米的山林间,村民杨修林用无人机运厚朴皮,几分钟就能完成过去1小时的人力背运;农业生产中,无人机承担起喷洒农药、施肥等作业;应急指挥中心里,5架带高清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的无人机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现异常自动报警,第一时间启动预案”,为群众安全筑“空中防线”。
交通与文旅领域同样活力迸发。2024年开通的北川—达州—重庆梁平航线,是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今年“五一”客座率达86.11%;“低空看北川”项目让游客乘飞行器俯瞰羌寨,定格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

专业基地护航:西南低空测试“新高地”崛起
中国科技城(北川)无人机综合测试基地是四川低空改革试点的关键成果。在这里,每架无人机都要经历“严苛考核”才能走向市场。
走进基地,各功能区有序运转:高原环境模拟实验室里,无人机承受海拔5000米的低气压、低温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区检测抗干扰能力;54平方公里的室外试飞场覆盖平原、丘陵、山区全地形,可复现强风、降雨、冰雹等极端天气。
“我们是西南首家集CNAS测试、适航认证、定制化场景试验于一体的综合测试中心。”基地负责人介绍,每年为50余家科研单位提供超4万架次测试服务,中航工业等顶尖机构均在此开展验证。
更优服务还在升级:基地推出“测试+认证”一站式服务,企业可完成从研发到适航取证全流程;与中国航空学会、重庆交通大学等20余家机构合作,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上构建协同生态。未来,基地还将扩大测试范围、优化空域报备流程,夯实产业基础。

全链生态构建:62家企业集聚激活发展新动能
北川低空经济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全链条产业生态支撑。目前,当地已汇聚62家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整机+零部件”“有人+无人”的通航装备制造体系,以及“研发测试+装备制造+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
在四川长鹰科技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运转不停,企业凭借世界先进无人机制造技术与百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北川低空经济产业学院里,百余名学生在模拟器前练习,“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
教育培训还走出北川: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电力实训基地,北川禹创智飞的教员引入民航局认证课程,融入川西山地飞行经验,为当地解决严寒输电巡检难题。截至目前,北川累计培训无人机飞手2600余人、飞行员100余人,每年低空教育培训研学规模超6万人。
交流平台也持续搭建:北川连续举办中国科技城通航(无人机)产业峰会、世界无人机大会北川交流会,3个场景亮相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布会,还承办十五届全运会群众航模比赛等20余场活动,提升产业知名度。
从高效物流到应急救援,从低空文旅到高端制造,北川正以创新实干让低空经济“飞起来”“热起来”。未来,当地将继续深化产业布局、拓展应用领域,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新标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