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jdbd25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有治:以公益之心书写“感恩、责任、奋斗”人生
2025年09月16日 15: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6日电 2000年初冬日,王有治站在河南家乡农村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望着乡亲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内心被深深触动。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自掏腰包十万元为村里修一条像样的水泥路。

  彼时,他的事业刚起步,这笔钱对他而言并非小数目,但他却觉得“不能只让自己过得好,要让跟着你干活的人也能过上好生活,让父老乡亲受益”。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如同埋下了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逐渐生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公益大树。

  王有治是成都市工商联副主席、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宝科技)董事长。从1998年创立硅宝科技,专注于有机硅材料行业二十七年,到如今成功铸就行业龙头地位,他带领企业聚焦高端建筑、光伏太阳能、电子电器等国家重点领域,围绕新材料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光彩事业也贯穿了他带领硅宝科技从地方小厂迈向行业龙头的全过程,也深刻塑造了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与“感恩、责任、奋斗”的人生底色。 

  王有治常说:“企业发展到哪里,党旗就要飘扬到哪里。”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党建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深刻理解,彰显了他对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党建引领方面,硅宝科技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步。自2006年成立党支部起,王有治便极具前瞻性地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与企业发展中心实现“两心合一”。他深知党建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积极推动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纳入日常管理。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总结出“双孵化、双进入、双优先、双培养、双促进、双回馈”的硅宝党建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双向互动、同步发展。

  如果说党建是企业发展的“领航灯”,那么社会责任便是王有治心中的“基石”。这份对社会责任的高度认知,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更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从2000年为家乡修路迈出公益第一步开始,王有治的公益之路便从未停歇。他连续20年组织员工进行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与温暖。

  当社会面临重大挑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硅宝科技不仅捐款捐物,而且还把仅有的两台厢式货车连同司机一起,交由“抗震救灾”指挥部调度使用近一个月时间。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刻不容缓,王有治亲自调度,指派两名专职司机在全国各地物流停运、高速服务区关闭的艰难情况下,化身“逆行者”。他们经过15个小时日夜兼程的驱车赶路,终于将公司无偿捐赠给修建医院的多款建筑结构密封胶、室内装修中性透明胶等产品,顺利送达医院工地现场。2021年,河南遭遇洪涝灾害,王有治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 

图为兰州大学“有治教学奖”捐赠仪式现场。 硅宝科技 供图

  他坚定地认为:“让我们挺身而出的不是选择,而是使命。”这种使命感在教育领域体现得更为温暖——2023年,他个人向兰州大学捐资1000万元设立“有治教学奖”,旨在表彰坚守讲台的一线青年教师;持续多年的“硅宝科技种子奖学金”覆盖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十余所学校,受助学生不仅获得经济支持,更被鼓励积极参与科研、公益活动。待就业学子还能优先获得实习就业机会。“把企业做大做强,为行业做贡献,回报社会”,这是王有治对“责任”二字最质朴、最真挚的注解。

  这些温暖而有力的行动背后,是王有治对“感恩”的深刻践行。他常常满怀感激地说:“感恩时代,感恩祖国,感恩家人,感恩合作伙伴。”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让他始终以奋斗之姿积极回馈社会。

  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王有治更是将提案工作与光彩事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他看来,精准调研、系统谋划、多方协同是推动政策突破的关键所在。他深知农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因此提出要围绕这些瓶颈搭建政企协同平台,开展多元帮扶,如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消费帮扶等;同时,他也关注到当地年轻人的技能提升问题,认为加强对当地年轻人的技能培训,以技能提升精准解决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新时代的企业家不应该只是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王有治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地表达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回首六十年人生,王有治用“感恩、责任、奋斗”三个关键词精炼地定义自己的公益人生。他说:“因为感恩而懂得回馈,从而承担起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责任、实现价值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不懈的奋斗;在拼搏奋斗的历程中,又会更深地感受来自各方的支持,从而心怀更大的感恩。”未来,他满怀期望地希望硅宝科技继续深耕新材料领域,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端配套;更期待将这份公益之心广泛传递下去,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留下更多民企的温暖印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