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8日电 成都市教育局28日召开全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创新实践启动会,发布了《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和《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全面系列性、科学化创新开展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

据介绍,自2012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成都市于2013年开始,连续8年实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内容涵盖儿童五大领域发展情况,为全市幼儿园教育工作现状给出数据实证。监测结果表明,注重习惯养成的幼儿园在各年龄段中的目标达成度更好,发展更优。
经过广泛调研、研究论证、实践优化,成都市聚焦热爱生活习惯、乐意交往习惯、喜欢学习习惯三种核心习惯的养成。《方案》确立了三种核心习惯的15个养成重点,也是判断孩子们三种核心习惯养成现状的关键指标。《清单》按照生活、交往、学习习惯分成三张清单,确立了三种核心习惯的主要养成目标和子目标,并呈现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典型行为,向园所教师和家长给出了62条具体建议。
《清单》以“3531”的模式呈现。第一个“3”指生活、交往、学习三种核心习惯;“5”是指对每种核心习惯提出了5个主要养成目标:生活习惯的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喜欢运动、安全卫生、劳动启蒙5项主要目标;交往习惯的自我肯定、友爱同伴、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热爱集体5项主要目标;学习习惯的好奇好问、专注坚持、勇于探究、喜欢阅读、多元表达5项主要目标;第二个“3”指针对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并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提出了养成建议;“1”是指一项留白,即“实践记录”,为各类主体开展儿童习惯养成教育提供工作指导的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优化留出空间。

活动现场,成都市教育局还对来自12个区(市)县、52所幼儿园的98项儿童习惯养成教育物化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据了解,成都接下来将致力于营造浓厚儿童习惯养成教育氛围,建立园所、家庭、社会、行政“四类主体”协同养成儿童良好习惯机制。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鄢超云表示,习惯养成看似很小,实则是很大、很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相信在《方案》《清单》指引下,将进一步探索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成都路径”。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文化专委会副理事长李浩英表示,成都市在3-6岁儿童发展期抓住教育的根本规律,从生活、交往、学习三种核心习惯入手关注儿童成长,为每一个儿童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养成教育作出示范,为习惯养成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常态化实验基地。
据悉,接下来,成都市将认真贯彻《方案》,以市级试点园为依托,积极开展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在引导家长和社会理解并支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助推园家社协同共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整体推进全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