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微创与“架网”并行排难 三个“国家级”更安全
2024年07月05日 11: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5日电 (吴平华 曹溢)“也没做啥事,但是活动之后就会感觉气促、气紧,还会感觉心慌。”近半年来,66岁的市民何女士(化名)出现了系列不适感,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愈加严重,已严重影响到她的日常起居生活。她赶紧前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何女士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

  考虑到何女士年龄,以及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建议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I)”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为:通过腿上血管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此外,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并拥有良好的术后预期,在这一次的治疗中,心血管内科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为治疗再加一道“保险”——术中同步采用抗栓塞脑保护装置。

  为啥要加这张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TAVI术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6%,这种并发症通常由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输送系统可能刮蹭到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等部位,导致碎片脱落游走至脑部血管从而引发脑卒中。抗栓塞脑保护装置简单来说,就像一张“渔网”,在手术过程中用于“捕捞”各种血管内剐蹭脱落的碎屑。

  术中在DSA引导下,心血管内科团队将抗栓塞脑保护装置以介入方式成功放置于目标血管处。在完成保护网的“架设”后,开始后续的TAVI治疗。手术完成后,医生在回收的抗栓塞脑保护装置中发现了数个可能引发脑卒中的微小碎片。

  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手术环境,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手术整体成功率。此次采用的抗栓塞脑保护装置是心血管手术领域的再次创新,这标志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效率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据悉,从1992年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术,至目前心血管内科团队已为8000余例房颤患者提供成功管理,服务患者数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房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广受患者、业界好评。2017年获批挂牌首批“国家级房颤中心”,2021年获批挂牌“国家级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及“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卓越中心”。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汉雄表示,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将继续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管理模式上持续寻求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选项。同时,将积极扩展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服务,提供从预防到康复的全链条医疗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优质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