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 (范灵知)青莲初中校长交流三年,带领学校深耕李白文化,特色办学被教育部遴选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江油实验学校领办彰明中学3年来,学生从500余人增至1700余人,教育质量监测综合评价位列全市前茅;建设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三个课堂”,乡村师生可一键获取城区名校资源,数字鸿沟缩小60%......江油创新推行的“大学区制”管理模式正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有效推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面对义务教育“城挤乡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难题,作为四川省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地区,江油市大胆破冰,将全市学校划分为3个大学区,构建起“领航学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办学共同体。
“我们通过学段整体规划,形成新时代江油教育大学区制办学全覆盖、幼小科学衔接、九年一贯制一体发展、初高中贯通培养发展新格局,实施人力资源配置、办学硬件资源、招生入学管理、课程建设、教育研修、考核评价‘六大统筹’,旨在通过区域统筹、以城带乡,推动大学区内学校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江油市教体局教育一股股长钟以平介绍。
推行“大学区制”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在于师资力量、管理经验、教研成果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江油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轮岗比例从10%提高至15%,加大学区内教师示范引领、合作互派、走教支教交流力度,并实施优秀校长双向交流,既选派优质学校优秀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担任校级领导,也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优秀校领导选派到优质学校担任校领导。
“经历的岗位越多,越能开阔眼界,提升个人能力,双向交流的过程中,能学习城里学校的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又能将这些带到乡村学校,带动乡村学校的发展,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的提档升级。”江油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梁全介绍。
此外,江油还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激励政策,有效激发了教师扎根乡村、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并构建“1+10+5”城乡教师工作坊体系,开展名师示范引领的城乡融合按需送培活动,同步提升城乡教师素养。
数字化则为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江油依托本地名校名师,建设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三个课堂”,采取直播、点播、互动教学等模式,实现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同步共享。
“城里老师来送教的时候,教学过程生动、有活力,作为老师我听的不仅是一堂课,而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颇多,学生也很喜欢,听课认真,线上课程,特别是直播课堂,学生可以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享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江油市永胜小学教师严大华笑着说。
据介绍,目前江油已建成“专递课堂”教室14间、录播教室11间,整合优质课程资源200多节,年访问量约15000人次,乡村师生可一键获取城区名校资源,数字鸿沟缩小60%。
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江油探索建立“城区名园+乡镇(民办)幼儿园”共建帮扶模式,将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输送到镇村一级;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机制,通过选派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方式,推动城乡学校共享管理经验、教研成果。
在小升初招生中,江油探索“基础学位+共享学位”招生模式,每位学生确定一个基础学位后,如果大学区城区初中有空余学位,允许学生在大学区内选择一个共享学位,共享学位采取摇号录取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择校权。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不变的初衷。”江油市教体局副局长盛雄表示,“大学区制改革不仅盘活了资源,更激活了乡村教育的一池春水,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