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简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形成农业农村新优势
2021年02月05日 14:5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5日电 题:简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形成农业农村新优势 

  作者 吴平华 曹礼芹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稳则全市稳。简阳市委十五届十四次全会提出,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周结束的简阳市“两会”提出,充分发挥农业农村保障供给、保障民生、保障发展的重大作用,着力形成农业农村新优势,为加快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体系 

  营造天府韵味、简阳特色的美丽乡村 

云龙镇龙潭村金秋砂糖桔迎来丰收。 谷成斌 摄
云龙镇龙潭村金秋砂糖桔迎来丰收。 谷成斌 摄

  简阳是典型的丘区大县,农村居民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形态比较明显,城镇经济功能和人口、资源聚集能力不足,镇村发展格局亟待优化重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龙头,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多规合一”,需进一步完善全域乡村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顶层设计。 

  简阳市把完善镇村规划体系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先手棋,深入分析空间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因素,分类编制镇(街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和建设标准,优化区域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简阳市启动《简阳市镇(街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编制,结合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启动施家镇、江源镇、云龙镇等12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简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简阳市农村风貌管控导则》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平泉—禾丰城乡融合发展单元规划》编制工作。简阳市规自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统筹自然风貌、建筑风格、大地景观,沿航空走廊、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打造特色景观,营造天府韵味、简阳特色的美丽乡村。大力推进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规范各镇(街道)开发建设行为。全面梳理现有资源和项目情况,推进村规划编制工作,为项目落地提供法定依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2020年,简阳市聚焦“7+3”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11+2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简州大耳羊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成都市级星级园区,并列入省级培育园区。全市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1.2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农业规模经营率提升至60%。简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编制简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现代农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11+2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果渔现代农业园区、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等专项规划。 

  擦亮农业品牌名片 

  让“简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平泉街道荷桥村新居风貌。 谷成斌 摄
平泉街道荷桥村新居风貌。 谷成斌 摄

  简阳农业基础坚实,培育了晚白桃、大耳羊、优质粮油和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但“有产品、无品牌”的问题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34.2%,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品牌建设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能量带。擦亮农业品牌名片,让“简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就是牵住了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攥住了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把好了农企增强竞争力的油门子。 

  简阳市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简阳晚白桃、简州大耳羊、优质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振兴行动,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加强特优农产品营销包装、策划和推介,不断擦亮“简字号”农产品品牌。近年来,全市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简阳晚白桃”“简州大耳羊”“简阳羊肉汤”3个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价值、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创建“三品一标”106个。简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壮大简州大耳羊、现代林果业和优质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简字号”区域农产品品牌。 

  以农业品牌建设为抓手,简阳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协同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扩规模、重产量向优结构、提效益迈进。坚持“全产业链”思维,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推动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坚定不移走好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的开发,促进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实现“农业+旅游”“旅游+康养”等业态的深度融合。简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正积极探索“特色镇+园区+林盘+景区”模式,打造环线农商文旅项目示范带,丰富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组团,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和城乡空间形态重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2.0版本。据了解,乡村振兴示范区2020年完成投资8.6亿元,新增产业基地1.8万亩,新(改)建村组道路24公里、乡村绿道10公里、生产便道50公里,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目前,正在策划将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提档升级,规划面积192.28平方公里。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更好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乡村公交。 谢明刚 摄
乡村公交。 谢明刚 摄

  以强弱项、补短板为重点,优化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简阳市深入实施农村“884”工程,2020年完成县乡道路建设190公里,村组道路建设656公里,全市建制村道路硬化率已达100%,所有贫困村组道硬化率达100%,完成土坯房改造6154户;天然气通达村405个,通气率达到78.03%;完成4个镇街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农村“884”工程5年行动计划已有14个工程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工程总量已完成85%。交通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型行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阳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工程项目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村民自愿、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推行交通工程“一事一议”,加强项目建设指导、检查,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全面清零农村公路“畅返不畅”、农村客运“通返不通”问题,提升镇街互连互通水平,不断改善通行条件和通行效率。 

  农村要靓,生态要美。简阳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乡村美化,扎实抓好“三大革命”,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2020年,全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3054个、收集站16座、转运车辆144辆,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31处,完成农村户厕改造83302户。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在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规划布局中,简阳市结合林盘保护修护,充分挖掘区域丘陵林盘文化、民风民俗和产业特色,成功打造出家风荷乡林盘景区、千佛桃源林盘景区以及金色丙灵林盘景区,“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简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持续推动川西林盘保护修护,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唤醒“沉睡”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覆盖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继续深化“四合一”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服务功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2018年,平武镇尤安村率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四合一”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农业开发公司”的集体经济“四合一”发展模式,目前,该村集体资产总值达到1.5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1.6万元,发展到如今的3.2万元。在全市范围,简阳市充分利用“产改”工作成果,全面推广农村集体经济“四合一”改革,探索“3+N”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实现平台搭建、业务运营、集体经济增长和集体经济人才“四个突破”,成立“四合一”集体经济组织636个,全市集体经济增长21.5%,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的村(社区)增加至5个。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下,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的局限日益凸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唤醒“沉睡”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群众的腰包更鼓,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