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2日电(王爵 吴艺)22日,在四川南充西充县凤鸣镇金龟庵村村头,放眼望去,一条条村道路纵横交织、一栋栋民房错落有致、一片片小麦地碧绿如毯,村前百亩柑橘树青翠欲滴,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修枝除草。
近年来,南充西充县工商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坚持“村企合作、互助共赢”原则,积极引领民营企业投入到“万企帮万村”活动中,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社会扶贫的中坚力量。
扶贫助困如何变输血为造血?发展产业如何谋长远之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从“帮”到“兴”?西充县阳光同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成立是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大胆探索。

“看见村上的产业发展得这么好,好多村民也萌发了创业的念头,资金短缺成为了他们创业的一个大难题。”阳光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任伟介绍说,为解决村民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经西充县人民政府审定批准,他牵头成立了“西充县阳光同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专门为社员提供信用合作业务,直接辐射凤鸣镇金龟庵、白象山、杨家庙等5个村。村民们通过“劳动力+资金”组合形式众筹入股,年终利益分红;贫困村民由合作社出资入股,年底在利益分红的基础上,外加千分之五的贫困分红。入社社员可享有自身入股资金5倍的贷款额。
白象山村村民王学英是第一个在资金互助社贷款的人。2014年她和丈夫回乡创业,办起“观凤英明家庭农场”。“2018年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资金周转困难,一度不知道怎么办。进了合作社后,不仅有了资金支持,还在里面学到了养殖技术,啥都不愁了。”王学英说,2018年她从合作社借款6万元,购买了多辆农机设备,拓宽了种植面积,打通了销售渠道,开办了大米加工厂,家庭农场越办越红火。如今,她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40亩,年产水稻15000公斤、玉米2000公斤、油菜4000公斤,年收入可达30万。
西充县阳光同济农村资金互助社入社共有社员150名,股金110万。至2020年底已发放互助金借款32笔,共计125万元,以支持社员发展养殖、种植、初加工等产业。
“今年还需要扩大我们的熟地面积,为明年的丹参种植打好基础。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解决!”日前,西充莲花房产董事长、天兴桥村名誉村主任杜代武来到他所帮扶的莲池镇天兴桥村,与村民商议合作社的生产计划。会后,他又来到残疾人袁光兰的家中,与她聊起了家常。从2019年6月开始,杜代武为该村12名困难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300元,袁光兰就是受助者之一。
“要彻底改变一个村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杜代武说,为促进该村经济发展,他成立“西充县天星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通过土地轮作种植丹参50余亩,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如今,该村发展青花椒、丹参等种植业,村民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杜代武是该县12名“名誉村主任”之一。据西充县工商联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该县工商联先后选派了12名兼职副主席(副会长)担任12个贫困村的名誉村主任,“名誉村主任”利用企业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优势,多措并举,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脱贫奔康,交出了一份份令人亮眼的成绩单。
“‘名誉村主任’们具备经验多、见识广、思路宽、信息多、人脉广、预测和判断能力强的优势,可以引导各村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了‘聘任一人、引领一群、带动一方’的能人效应。”该县工商联负责人介绍。
如今,“万企帮万村”升级成为“万企兴万村”,变的是名字与方向,不变的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该县工商联积极引导协调所属商(协)会和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势头、再接再厉,帮助结对村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推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