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什邡: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10月29日 16: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9日电 (骆雪锋)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什邡市深入开展“千人千村计划”,积极选派金融干部到镇村挂职,今年以来,累计选派27名金融干部到镇村挂职,推动银行基层支行与镇村党组织共建结对。

  “通过支持村级集体经济、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提升金融服务产业质效,构建起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什邡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党建+金融”银政合作聚合力

  “今天听了冯书记的介绍,我知道了很多电信诈骗的手段,以后一定会多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近日,什邡市雍城街道花桥村村部人头攒动,在该村金融副书记冯嘉的带领下,长城华西银行什邡支行依托主题党日活动,下基层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为当地村民带去了一场生动的防金融诈骗课堂。

走访白虎头村养牛大户。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访白虎头村养牛大户。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出行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激活社保卡、兑换残损币、宣传金融安全防范知识等便民金融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担当。”据冯嘉介绍,选派人员利用金融、挂职的双重身份,通过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落实“红色信贷”、强化基层党建,联合镇村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全面落实“党建+金融”机制,支持产业发展、人才建设等方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红色信贷助农步入“快车道”

  湔氐镇被誉为“中国黄贝木耳之乡”,黄贝木耳年产量近3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54.7%。该镇有1万余人从事木耳种植,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银行贷款难,长期以来,群众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到湔氐镇桐林村什邡市诗涵家庭农场了解木耳生产和销售情况。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到湔氐镇桐林村什邡市诗涵家庭农场了解木耳生产和销售情况。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黄贝木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原辅材料的混料、装袋、接种、搭架、上架、采收、晾晒等生产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就必须规模化发展,要想规模化发展就必须有组织、有资金、有市场。”湔氐镇副镇长但家杰眺望着成片的木耳棚,道出了木耳产业的发展瓶颈。

  问题很快迎来转机,自2018年什邡市创新推行“红色信贷助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干部到镇村挂职后,金融干部积极投身工作,推动打造“木耳银行”,落实农户授信和获得信贷资金,种木耳植户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木耳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提高。如今,群众每斤木耳可以多卖2元以上,每户每年可以多卖3万元左右。

  “目前,我们已对湔氐镇3000余户木耳种植户完成授信,发放信用贷款上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木耳产业的稳定发展。”湔氐镇金融副书记杨友俊表示,在“红色信贷”的支持下,种植户手中有了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扩大种植规模,老百姓不仅有了底气,也有了盼头。

  据了解,截至目前,什邡“红色信贷”获得授信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467户,发放贷款4.2亿元,为“三农”的发展注入了磅礴的金融力量。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连日来,在什邡市雍城街道城东村,城东片区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强夯机上下起落,一派大干快干、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呈现眼前。

  该项目将优化该村130余亩土地,项目新建聚居点由村民集资修建,每户涉及缴纳建房款在20-30万元。“能住进楼房是好事情,但一下子要拿出20多万,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还是有点吃力,好在思源镇村银行专门为我们提供了低息贷款。”当地村民李先生说。

  据了解,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该村创新推出“家园贷”,切实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村民可自主选取还款方式及还款年限。据城东村金融副书记曾玲介绍,“家园贷”推出后,已为当地50余户家庭发放贷款600余万元,及时解决了村民的融资问题,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保障。

  除了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什邡还以金融干部到镇村挂职为契机,推动全市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将功能单一的助农取款点升级打造为集“金融+政务+村务+电商+民生+物流”六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综合全民服务,切实打通金融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