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绵竹:特色水果产业奏响乡村振兴“甜蜜乐章”
2025年05月22日 20: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2日电 (周韵)夏日时节,绵竹广袤的田野间,红艳艳的树莓、金灿灿的枇杷、紫莹莹的桑葚缀满枝头,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丰收图景。

红艳艳的树莓。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绵竹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创新推行“集体+公司+农户”合作模式,通过培育家庭农场、打造精品水果品牌等举措,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月的汉旺镇白溪河村,阳光洒满枇杷园。基地里,成片的枇杷树郁郁葱葱,金灿灿的果实宛如繁星般点缀其间,在微风中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早上6点,果农林英穿梭在果树间,用灵巧的双手将一颗颗饱满的枇杷摘下,不一会儿背篓就装得满满当当。

  “我们这里的枇杷皮薄肉厚、汁多味甜,老顾客都夸好。”林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眼下正值采摘旺季,林英每天能卖出近30斤鲜果。最近几年,乘着白溪河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林英将果园规模扩大到10亩,新增了樱桃、李子等品种。通过开放入园采摘,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现在政策好、销路广,我打算以后再扩种几亩。”望着硕果累累的果园,林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走进白溪河村集体枇杷种植基地,饱满的果实泛着蜜蜡般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摘下一颗品尝。“这是我们2022年引进的‘白玉’品种,不仅品相好,产量还很高。”白溪河村党总支书记毛芳平介绍,近年来,针对部分老枇杷树品种退化、产量下滑的问题,该村积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最终选定“白玉”进行示范种植,实现部分果树更新换代,提升枇杷产量和品质,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白溪河村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四季果园”,枇杷种植规模突破1500亩。同时精心培育了樱桃、李子、桃子等特色水果,形成四月樱桃红、五月枇杷黄、六月李子熟、七月桃飘香、八月梨满枝的梯次成熟体系,让游客从春到秋都能体验采摘的乐趣。

游客将采摘好的桑葚装袋。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广济镇云盖村20亩桑葚园里,紫红透亮的桑葚缀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游客们手持篮子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这里的桑葚酸甜适中,特别适合泡酒和做果酱。”来自德阳的游客张莹一边展示篮中的桑葚,一边用手机记录采摘过程。

  近年来,云盖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河滩地资源禀赋,以推进生态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重要抓手,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种植了杨梅、柿子、桑葚、李子等特色水果120亩,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采摘,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的途径。

  眼下,剑南街道五星村的45亩树莓相继成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我们的树莓采摘期从5月开始持续到11月,是采摘周期较长的水果。”据该基地负责人何望介绍,树莓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市场售价达68元一斤,被誉为黄金水果,是当地特色农业的“明星”产品。

  五星村以树莓产业为核心,联动发展耙耙柑、草莓等特色种植,成功构建“四季有鲜果、三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该村正加快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融合“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科普研学”等功能的田园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如今,绵竹市以2.5万亩特色水果产业为基础,成功打造“四季可采摘、全年有收益”的农旅融合新模式,实现田园景区化、农房民宿化的转型升级。立足当下,绵竹市将通过智慧农业升级、品牌价值提升、产业链延伸,持续推动产业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向体验经济、文化消费的多元转型,不仅让农民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更让“甜蜜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