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绵竹:产业“造血” 绘就甘洛眉山村共富新图景
2025年11月04日 20:2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4日电 (周韵 尹翔)秋日,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静卧于群山之中,白墙青瓦民居错落其间。火把广场上,彝家儿女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眺望远处,普昌梯田层层叠叠,如诗如画。这处由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打造的“民族美学第一村”,完美融合了生态、生活、空间与文化之美,让昔日深山中的寻常村落,蜕变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白墙青瓦民居错落其间。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眉山村作为甘洛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直是绵竹市对口帮扶的重点区域。自2016年结对以来,绵竹市已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推动景观廊道、云上梯田、玛牧文化中心广场及核心区广场等项目相继落成,不仅全面提升了村庄的基础设施水平,重塑了眉山村的整体面貌,更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与持续发展。

  精准施策 打造特色产业新格局

  抓好帮扶与发展,核心在产业,关键靠实干。2023年7月,绵竹市第四批对口帮扶干部奔赴甘洛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主线,立足眉山村实际,将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突破口,以产业赋能为核心,持续探索富民强村的多元路径。

  步入眉山村中草药种植园,放眼望去,金荞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吉欧吉那正在田间忙碌。“家里几亩地都流转给了村集体,现在既有土地租金,又能就近务工,一年算下来有两万多元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他笑着说道。

  过去,眉山村的村民们世代耕种土豆、玉米,经济效益始终难有突破。面对这一发展瓶颈,绵竹市第四批对口帮扶干部在对口帮扶中精准施策,立足当地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的天然优势,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并积极向上争取到4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成功引进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金荞麦中药材项目,为乡村产业振兴找到了关键支点。

  该项目创新构建了“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不仅有效带动全村发展金荞麦规模化种植2000亩,还为上百名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的双重增收。与此同时,眉山村还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等多元化路径,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固本强基 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乡村振兴,不仅要夯实产业根基,更要激活工业动能。

  走进位于眉山村村委会旁的浙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紧张有序的生产景象。20余名村民在流水线上娴熟作业,繁忙中透着十足的干劲。“在家门口上班,每月稳稳当当就有三四千元收入。”村民吉克以木高兴地说,如今村子越来越美,大家又能就近务工、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民在流水线作业。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年下半年,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创新思路、精准发力,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引进优质企业、加强就业服务等举措,成功引进浙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落地。截至目前,已有23名村民在该企业实现了稳定就业,在家门口端起了“致富碗”。

  眉山村“家底”越来越厚的同时,村容村貌实现了质的飞跃。绵竹市第四批对口帮扶干部紧扣凉山州“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统筹投入帮扶资金,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并以绵竹年画“上墙”等形式,让眉山村的独特美景越来越多。

  “绵竹市近十年的持续帮扶,给眉山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人均收入已从2016年的7000元稳步增长至如今的12500元。该村还荣获了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两大领域,全力助推眉山村实现村民收入再提升、集体经济再壮大,让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甘洛县政府办副主任张帆说。

  眉山村的变迁,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绵竹市倾注多年的精准帮扶结出了丰硕成果,让昔日贫瘠之地沃土生金,彝家悠远的文脉得以绵延并焕发新生。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美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