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巴中平昌传统产业焕新彩 4000余人选择返乡发展
2025年11月04日 19: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4日电 (陈锦)“嗒嗒嗒……”11月4日清晨七点半,巴中市平昌县星光工业园崇榜鞋业的针车车间已响起节奏明快的机器声。李大姐的手指在面料上翻飞,不到十分钟,一片运动鞋鞋面便初具雏形。她面前的计件台账上,红色水笔记着本周已完成的320件活儿,提起收入,她眉开眼笑地说。“照这速度,月底能拿4500块,比在广东时还多挣五百。”

  “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工资也不比外边低。”今年42岁的李大姐曾在东莞鞋厂打拼12年,2024年春节,到崇榜鞋业实地考察后,李大姐决定留在家乡。如今,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步行20分钟到车间,午休时能回家给上初中的女儿做午饭。“现在每月能存三千元,打算年底把老房子翻新下。”

  近年来,平昌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抢抓产业变局机遇,以发展鞋服纺织产业破局突围,组专班出政策、抓招商优服务,全县新增纺织鞋服企业32家,链上企业同比增长73%,年度产值突破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传统产业焕发出“新兴活力”。据统计,目前全县有4000多名平昌籍外出务工人员跟李大姐一样选择返乡发展的。

  在距离平昌县城30公里外的响滩镇,由兴荣鞋业承建的“邻里车间”同样一片繁忙。董事长赵恩盯着流水线上的鞋面,这些产品将通过东城物流园发往全国。2010年返乡创业的赵恩,最清楚用工保障对企业的重要性:“去年销售收入超千万,现在日产3000多件,全靠本地工人撑起来”。

  让赵恩等一众企业家更加欣喜的是“集体经济+家庭工坊”模式的落地,让全县13个鞋服纺织产业“邻里车间”拔地而起:响滩镇二龙村将闲置村委办公区打造成“邻里车间”,由兴荣鞋业提供生产设备、原材料和技术培训,吸纳周边28名留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从事简单缝纫工作。“她们早上送孩子上学再来上班,下午四点就能接娃,每月还能挣2000多。”这种灵活模式让该镇纺织鞋服相关收入同比增长40%,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据悉,平昌县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居民增收,优选基础好、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鞋服小微企业,评选“邻里车间”品牌13个,带动就近就地就业210人;协调崇邦鞋业、奥丽侬服饰、洪创服饰针对扶持残疾人、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等开发“妈妈岗”“爱心岗”200多个,实现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集体壮大”多方共赢。

  平昌县纺织鞋服产业的蓬勃生机,源于精准的政策扶持。“从福建回来考察到投产,政府专班15天就打通所有流程,还帮我们申请了100万创业担保贷款。”平昌依琳服装负责人孙良翠的经历,是当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动注脚。

  平昌县人社局推出的“四个一批”举措更让企业和工人双双受益:通过专项招聘推荐1400名产业人才,劳务派遣保障短期用工需求,技能培训提升工人收入潜力,规范用工减少人员流失。在励华制衣的培训教室里,刚结业的学员张翠正在实操练习,“以前在家务农,参加免费缝纫培训后,现在每月能拿3200元,比种地强太多了。”

  要素保障的持续升级更筑牢增收根基。总投资2.6亿元的纺织科技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首批8个项目投产后将带动1500人就业;35KV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企业生产无忧;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的物流网络,使货运成本降低15%。“县内用工成本仅为沿海的70%,加上水电气价格优势,我们有信心把更多订单转移回来。”汕头市杰咪娜内衣公司总经理何宝林说。

  傍晚六点,崇榜鞋业的工人们陆续下班。李大姐路过厂区公告栏,新贴的“三季度订单冲刺”通知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企业刚拿下一批国际品牌代工订单,急需扩招50人,熟练工月薪可达5000元。“我打算让表妹也来应聘,她在外地打工总惦记家里。”

  这样的场景正在平昌各地上演。数据显示,全县已集聚纺织鞋服企业45家,规上企业4家,带动就业超1.2万人,其中返乡人员占比达68%。通过“1+N”发展模式,以纺织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驷马、白衣等乡镇的小微加工厂星罗棋布,形成“园区大集中、乡镇小集群”的产业格局。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引进纺纱、印染等核心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平昌县纺织鞋服产业链办负责人蒲健琳指着产业规划图介绍,到2027年,全县鞋服产业产值将达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届时,更多像李大姐这样的劳动者,将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耽误”的心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