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4日电 (黎涛)“嗡……”伴随着无人机的轰鸣,顺庆区芦溪镇梵殿寺村7组的高标准农田上,农机手曾超正操控设备精准完成小麦播种。屏幕实时显示,4小时作业已覆盖220亩农田——这样的工作量,若采用传统耕作方式,需20名农民连续忙活3天。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种良田”,农业机械化正让顺庆的田野焕发新活力,绘就出一幅“农机强、农民富、农业兴”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无人机日均播种300亩左右,旺季月收入能超1万元,比外出打工还划算!”曾超擦拭着心爱的农机设备,言语间满是自豪。如今,他的农机服务范围已覆盖当地及周边4个乡镇,年作业面积超1.2万亩,纯收入可达5至8万元。从普通农户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全能农机手”,曾超已手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及大疆农用无人机系统操作合格证,拖拉机、旋耕机、联合收割机等常见农用机械都能熟练操控。
曾超的“逆袭”,离不开顺庆区自2023年起推进的全域全程农机化改革。该区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机具等各类资源要素,探索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农机人才集训中心,围绕农机驾驶、故障诊断、安全管理等核心内容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已培育持证农机手280人,这些田间“技术骨干”有效破解了农忙时节“机有人开”的难题,让农业机械化服务覆盖到生产全流程。
“农业机械化让种田变轻松,乡村也更有活力了!”芦溪镇梵殿寺村村委会副主任何彬感慨道。过去,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种地主力多为老年人,种1亩小麦需两人忙活一天,粮食收割还得“看天吃饭”。如今,村里实现了“耕、种、管、收、烘”全域全程农机化,农忙时节机器抢收抢种效率大幅提升。在机械化推动下,该村亩均耕作成本下降300元,粮食田均增产50公斤,农业生产的“含金量”持续提升。
“有了全域全程农机化改革的支撑,村里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等设备,总价值超百万元,这就是村集体发展农业的‘底气’。”何彬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万元,今年预计将再创新高。而这只是顺庆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该区已建立“县域中心—网格站点—村级网点”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划定28个网格覆盖91个村,推行“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模式,推动5.65万亩季节性撂荒地100%恢复种植,复种指数提高到“一年两作”,实现了耕地从“一年种、二年荒”到“全域种粮油”的根本性转变。
机械化不仅让土地“活”起来,更让农民“富”起来。去年,顺庆区李家镇桂花湖村、芦溪镇梵殿寺村、双桥镇凤凰村等1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其中农机化增收贡献率占比高达8至9成。与此同时,农机作业市场也完成了从“外地农机队”到“本地农机队”的体制机制转型,本土农机服务队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据顺庆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测算,目前顺庆试点区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提升至61.94%,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农机装备总动力突破15万千瓦,成功创建“天府良机”行动成效显著单位。截至目前,顺庆全区累计培育粮油产业业主大户130余户,其中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30余户,涌现出省级致富带头人6人、示范合作社16个。在顺庆,“开奥迪种田”不再是新鲜事,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单个农机手的增收故事,到一个村庄的转型蝶变,再到顺庆区农业的提质增效,顺庆区以机械化为支点,成功撬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该区将持续深化农业机械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更多智能农机装备与先进农业技术,让农机在沃野上跑出更强劲的“加速度”,让现代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让农民在丰收的喜悦中收获更多幸福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