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运会为契机,成都如何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这场发布会“划重点”
时间:2023年07月31日 13:47来源:看度新闻

  成都大运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国内举办的首个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必将成为成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对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大运会筹办为契机,成都将如何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7月29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召开。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副区长王旭涛,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副区长薛燕,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副主任陈程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看度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坚持繁荣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并重,编制《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一是以办赛为引领,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成都先后取得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同时,编制《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推动构建更适合成都发展、更具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全国第二。

  二是以营城为支撑,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编制发布《“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和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推动利用闲置空地、城市“金角银边”等布局多样化、便民化运动空间。近年来新建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年均超460万人次,有力促进群众健身举步可就。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全国第一。

  三是以兴业为动能,体育产业实现稳步增长。发布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二十条,3年投入7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组建成都市体育产业联盟,常态化举办体育产业发展大会;创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持续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创新培育8大类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超200个,为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增加选择、提升体验。近年来,全市共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单位7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四是以惠民为导向,体育运动成为市民生活新方式。实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开展“花重锦官”“乐动蓉城”“活力成都”三大主题活动2500余场。在全国首倡“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推动运动成为市民潮流的生活方式。编制《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建设5分钟、15分钟、30分钟三级健身圈。坚持“绿道建设到哪里、活动开展到哪里”,年均开展“天府绿道健康行”等全民健身活动5000场次。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7.8%。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全市体育人口增加至940万,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4.61%。运动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成都市民的生活新方式。

  现场,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一起来看↓↓↓

  问题一:大运会后,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有哪些考量和布局?

  据陈志介绍,对于大运会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发展路径,成都有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50项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

  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到2035年建成体育融入市民生活、运动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特质的世界生活名城。

  问题二:成都将如何发挥大运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陈志表示,下一步,成都将充分利用大运会遗产,在后大运时代一体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一是坚持办赛提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将重大体育活动同投资促进、品牌展演、文旅娱商消费、文化交流等一体谋划、融合推动,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建圈强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围绕“用好大运场馆遗产 推动赛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举办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提升大运场馆运营水平、使用效率、综合服务能力。发布生活体育城市榜单和“美好生活运动榜样”榜单,持续传播“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力争2023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产值超1150亿元。

  三是坚持全域推进,提升市民健康生活品质。持续举办“天府绿道健康行”等品牌活动,大力推进“家门口”运动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多功能体育公园,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加快完善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大力发展体育特色学校,让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意志品格,培养未来的城市体育明星。

  问题三:大运会举办后,龙泉驿区如何用好用活大运会体育场馆,更好推动体育惠民?

  龙泉驿区是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主媒体中心和大运村、大运公园所在地,也是游泳、体操等重要赛事举办地。王旭涛表示,大运会结束后,龙泉驿区将积极促进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和体育惠民。

  一是精心塑造体育赛事品牌。重点引进世界杯田径赛等全国性赛事,加快孵化培育龙马马拉松等为全国马拉松赛事,打造本土赛事IP。充分利用东安湖及其绿道资源,支持举办各类自行车、皮划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体育赛事。

  二是提升打造东安湖活力新城。用好“大运遗产”,依托东安湖活力城片区,打造先进汽车和宇航研发创新中心、体育赛事和文化展演中心,加快构建多元共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开放时尚活力新城。

  三是持续拓展文体旅融合场景。加快建设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国际一流的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和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培训为引擎,将东安湖体育中心打造成为音乐演艺新地标和体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

  四是大力开展高品质惠民活动。承办好一年一度的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策划举办中法艺术交流展、文化四季风、读书节、文艺展演等惠民活动,推动东安湖体育场馆和文化场所惠民开放。

  问题四:大运会后,双流如何运用赛区场馆持续释放体育惠民影响力?

  薛燕表示,双流赛区是训练比赛场馆、竞赛项目、金牌数量和参赛选手最多的赛区,有田径、网球、射箭、羽毛球、水球5个比赛项目。大运会后,双流区将立足体育惠民,继续承办和新引进大型国际国内、专业高质IP赛事活动;切实落实场馆惠民政策,大力推进场馆惠民开放行动,利用双流体育中心、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惠及68万余人次以上,其余大运场馆赛后继续向广大市民提供大运水准的体育健身服务。创新开展“一镇一特色”、社区运动节等体育惠民活动不低于500场次,吸引至少50余万人次参与,持续优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延续大运热度,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消费需求。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