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hp > 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我家三代的黄埔情缘
2024年06月06日 14:57 来源: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编辑:曹惠君

  我们家族三代人都与黄埔军校有着深深的情缘,黄埔军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从我的祖辈、父辈和我们这一辈,对黄埔军校都充满了热爱之情,敬仰之情,黄埔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牺牲精神,中华民族为重的精神,始终教诲着我们的人生品格,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程。

  四外公是黄埔第一任政治部主任

  我的四外公戴季陶出生于1891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国家饱受蹂躏,人民哀鸿遍野。戴季陶从小饱读诗书,立志长大要护国保民,改变自己国家的现状。他14岁就留学日本,在日本期间发奋学习。回国以后,追随孙中山,奋不顾身的投入了反清的革命运动中,为推翻封建王朝舍生忘死。辛亥革命时,为保卫汉口他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为光复上海,他积极策划,勇打前锋,并在以后的护法斗争中因口诛笔伐袁世凯而被捕下狱;在推翻帝制面前他是一名英勇的革命干将,他深受孙中山的信任,担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大元帅府秘书长。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我四外公戴季陶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苏联派出了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来军校任教,并带来了大量军械和教具,苏联政府无偿支援二百万元现款,作军校开办之用。

  由于当时中国江北各省均在军阀势力统治之下,黄埔军校在一些省份不能公开招生,国民党中央只好乘“一大”会议之便,委托各省中央委员下地方招生,于右任、戴季陶、居正等人积极到各省招生。经过当地考试合格后,约1300名考生来广州参加复试。复试的国文试题由戴季陶拟定,数学试题由王登云负责,共产党员张申府和几位苏联顾问负责口试和改卷。第一期入伍新生五百多人。1924年6月16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致开幕词,提出了建立军校的目的和宗旨,随后孙中山又提出了十二句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追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黄埔军校训词是戴季陶、胡汉民、廖仲恺、邵元冲的联袂之作,因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而被孙中山采用。在开学典礼之后,这十二句训词被谱上曲子,成为黄埔军校的校歌,名曰“三民主义歌”。因为歌词富有爱国思想,体现出国民党精神,所以在北伐成功以后,戴季陶建议将《三民主义歌》作为国民党党歌,后经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公开征求乐谱,在139件作品中选中了程懋筠谱的曲子。1930年3月24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合合唱均以这首歌代替国歌。1937年6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三民主义歌》正式由黄埔军校校歌、国民党党歌而跃升为正式的中华民国国歌,这首歌获得了国际好评,在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被选为世界最佳国歌。此外,戴季陶一人还写了一首《中华民国国旗歌》,由黄自先生谱曲,成了“第二国歌”,当今中华台北队在国际赛事上获得金牌时,就是演奏的《中华民国国旗歌》。歌词如下: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黄埔军校建立以后,秉承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戴季陶在任职期间,负责协助处理学校事务。后来,他辞去了职务,他的离开是出于权力平衡考虑,当时军校三巨头,校长蒋介石是右派,党代表廖仲恺是左派,所以各方势力都认为政治部主任不能由一个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人来担任,国共合作需要一个中共的代表,因戴季陶与校长蒋介石关系过于亲密,有人提议,黄埔军校二人只能留一个。在此情况下,戴季陶为了保住蒋介石主动提出辞职。

  但是,戴季陶是很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他在早期时候也是发表了很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陈独秀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党纲草案就由戴季陶起草。在抗日战争时,他坚信“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不用十年一定能够重返南京”。

  2014年,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和《东方出版社》共同出版有“黄埔风云榜”系列丛书,《黄埔名师戴季陶》一书为丛书之一。

  父亲参加淞沪会战

  我的父亲万友竹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在国民政府考试院作医官。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夕,我父亲接到卫生勤务部长金诵盘的通知,奔赴上海建立战地医院。我父亲接通知后一刻也不怠慢,报着抗日爱国的思想从南京即刻飞往上海筹备战地医院。他们一到上海首先选定了一所医院作为战地医院,将带来的医疗和急救药品分配到抢救科室。通过电话,与参战的各军取得联系,然后调集卫生勤务部设在上海几个大仓库的战备物资,分送到将参战部队的将士手中,不论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按需分配,一视同仁。医务人员调动工作有序开展,做好战前准备,大大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不久战争打响,上海城内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张治中将军的部队在虹口和闸北进行巷战,伤亡很大,从前线运送回来的伤员血肉模糊,断手短腿,有的已经失去了知觉,我父亲和医务人员抬伤员,做手术,不分昼夜奋力抢救伤员,挽救将士们的生命。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会战中,中日双方共约有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9个师团3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1月13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至此国军以百分之六十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有30万余的将士为保卫祖国献出了鲜血与生命。阵亡中将军长1人,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中央海军全军覆灭。

  我为父亲亲自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而骄傲,他虽不是军人,不是黄埔学生,但是他和黄埔同学朝夕相处,抢救了大批参战的黄埔同学的生命,与黄埔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是为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作出了贡献。

  表哥是黄埔23期学员

  我舅舅的儿子戴孝密,我称他为表哥。他原本学习绘画,已有很好的基础,家人都要他报考美术学院,而他执意要考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23期学员。他们这批学生毕业就临近解放,没有上过前线打过仗,但是具有军人的素质,走路大步流星,肩背挺直,说话干净利落,办事干练。表哥经过几十年坎坷,在他六十岁时获得了新生。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他有幸来到同学会工作,这是我表哥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勤奋工作,认真做事,被选为理事,得到同学会的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他也常带我到同学会看看,参加同学会举办的一些活动。那时同学会会址不固定,我去过实业街、红照壁的办公地点,后来同学会在东胜街,现在搬迁到枣子巷,见证了黄埔同学会的一步步发展。

  我的黄埔情节

  我从小耳闻目染家族中讲述的黄埔军校的事迹,纵然心有千千结,但最为亲切和深刻的就是热爱黄埔的情结。在那荒唐的年代,黄埔被视为敌军。我父亲因参加淞沪会战,在文革中被揭发为国军少校军医,(我父亲告诉我们没有正式参过军,会战结束仍然在考试院作医生)被关牛棚批斗。我下乡当知青十年因政审不合格失去了招工和上学的机会。后来我顶替回城后,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四川自修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四川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举办的法律本科专业。由医院调到成都市青羊区新闻中心工作,曾任青羊区《青羊报》社采编部主任。成都市青羊区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被评为“成都市自学成才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青年自学成才标兵”,2001年,被评为“成都市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2005年,被市政法系统评为“成都市优秀人民陪审员”。我坚信,我们不管遭受过任何挫折,都要往前看,只要自己努力上进,是会得到社会、领导和同志们信任的。

  人生道路上,以上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还有一件事,是我找到了我思想上的一种归属。2004年10月9日,经中共青羊区委批准,成立了青羊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谊委员会。区委副书记桂建梅亲自前来祝贺并致辞。黄埔同学会在青羊区也建立了组织,这是多么好的事情,我立即申请加入了后代联络组,组长牛泽民分配我做联络组的宣传工作。

  这么多年以来,我不但和黄埔后代们积极参加省黄埔、区黄埔的活动,认真写好宣传报道,还在我任《青羊政协》编辑期间,刊发了近百篇的活动报道,大力宣传和弘扬了黄埔精神。

  最值得纪念的是,我在2006年,参加了我们黄埔后代自发组织的赴台湾探亲访友的旅游活动。这次活动非常成功,我们到台湾的一行人,都去看望到了在台湾的亲人,我和我妹也看望了在台湾清华大学做化学院院长的堂哥哥万其超,他带我们去游玩了基隆港、野柳地质公园、圆山饭店,我们也高兴地介绍了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及大陆的社会情况,增进了了解。我们一行人还和台北的促进两岸统一的民间组织“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座谈。我在会场上看到挂有蒋纬国的照片,文字说明为“第三任会长蒋纬国”,我好激动,蒋纬国在生前也是作了好多促进两岸统一的工作,为促进统一而奔走呼喊,可惜他已病逝。会后第二天,我们拜访到蒋纬国生前的好朋友台湾原“立法委员”冯沪祥冯先生,他当即安排车辆约定时间陪我们到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为蒋纬国扫墓。

  2006年9月24日,我和我妹在冯先生陪同下,前往“国军示范公墓”扫墓。“国军示范公墓”位于台北县汐止市五指山区内,是台湾为了表彰军人的“忠烈精神”而修建的一座公墓,在五指山公墓内,除葬有严家淦等十八位获特别功勋的将领外,还有12位“一级上将”。 每年春秋两季,台湾“国防部”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由高层将领亲自到场主祭,向埋葬在这里的军人表示深深的悼念。

  我们的车离开台北市区,来到五指山下,顺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二级将领区”。沿阶梯而上,我们来到了蒋纬国先生的墓地。墓地成正方形,四周是苍翠的松柏环抱,墓地前半部的地面是由褐色的石头成方块形铺成,中部安放着用灰色大理石做边,镶黑色大理石的西式墓碑,墓碑成微斜面,上面刻着“陆军二级上将蒋纬国暨夫人石静宜之墓”。在墓碑的后面,是绿色的草坪,草坪的中央用灰色大理石匡了两个长方形的墓地,墓面也是草坪,只比地面微微高出一点,成很坦的弧形。我们站在墓地举目远望,天高云淡,对面下方山峦起伏,墓地四周是苍松翠柏,真是一片开阔的好地方。我和我妹跪在墓前,向安息在这里的蒋纬国先生和夫人石静宜磕头致哀。 

  在台湾,我们黄埔后代一行人还专门去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愿望,我们的父辈、我们的亲人都是听着这里的军号,受着这里的训练、教育成长起来的,他们从这里起步,踏上了中国革命的征程,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在中国革命、抗日战争的革命历程中,刻下了黄埔军校光辉闪耀的名字,黄埔精神将永远大放光芒。

  三代人的黄埔情缘,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我作为黄埔后代,在新的时期,一定要发扬光大黄埔的“爱国。革命”精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忘黄埔后代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在省黄埔同学会的领导下,和广大后代团结一心,携手并肩,着眼未来,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文:万郁文)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