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xw > 四川日报

四川省水污染防治:去年沱江水质为近20年来最好
2021年01月28日 09:45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2020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优良率98.9%、较“十三五”初期上升26.4%,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消劣”目标基础上,实现V类水质断面全面清零,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岷江流域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从“十三五”初期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第19位,跃居至全国第8位。这是记者1月26日在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水污染防治的两块“硬骨头”——沱江和黄龙溪断面,水质在去年双双取得历史性突破:沱江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十三五”初期的12.5%,提高到2020年底的93.8%,增幅达81.3个百分点,创近20年来最好水质;黄龙溪国考断面则实现20年来首次达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殷鹏

  落实“上游责任”

  1万余名河长为沱江保驾护航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以来,我省牢固树立“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突出流域污染防治“一盘棋”,将水污染防治的“分散治理”变为“协同治理”,扎实推进长江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在四川省长江流域,沱江的污染最严重。”在雷毅看来,四川水污染防治的难点就在沱江,惟有啃下沱江这个“硬骨头”,才能牢牢守住长江第一道岗,确保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沱江水质污染已较为严重,到“十三五”初期,污染形势更为严峻。为此,我省编制实施了《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7—2020年)》《沱江流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及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将沱江流域涉及的7个市29个县(市、区)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分年度、分单元明确考核目标和奋斗目标,详细勾勒出流域水质达标路径。

  为确保沱江水质持续改善,我省在沱江流域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万余名,并不断健全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巡河督察等工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省各地各级河长先后在沱江流域巡河巡湖20余万次,查找整改河湖问题40余万个,解决了一大批水环境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治水力度不断增大。201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等19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家顾问团正式成立,至今已召开专家会诊14次,针对流域治理提出建议近百条。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第一部流域保护类省级法规《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于2019年9月1日起施行,通过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划定禁止和限制区域等法规,倒逼沿江各市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提档升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2017年以来,我省共投入400亿元用于沱江流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等。

  打造“美丽锦江”

  黄龙溪年度水质首次达到优良标准

  “2020年是有监测记录的20年来,黄龙溪断面年度水质首次达到优良标准。”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康宇说,成都每天产生约300万吨污水,锦江是流经成都这座千万人口超大城市的河流,其两大支流府河、南河及其支流长期污染严重,而黄龙溪断面就是锦江的出境断面,也是岷江流域最后一个“不达标”的国控断面。

  2015年,黄龙溪断面总体水质为劣V类,经过治理后,2018年提升至Ⅳ类,但2019年水质出现反复,距离达标仍有差距。痛定思痛,我省在去年初决定启动实施黄龙溪达标攻坚战。

  具体举措上,省生态环境厅在2018年支持成都1亿元资金消除劣Ⅴ类断面,2020年又安排资金2400万元支持黄龙溪达标攻坚战,并会同成都市制定《成都市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出26条具体措施及40项攻坚任务。截至目前,40项攻坚任务已完工32项。

  据康宇介绍,成都去年已全面完成绕城高速公路内近7000公里市政管网探测,基本查清管网破损、腐蚀、错接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处置,确保污水进入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新建成投用中和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日,极大缓解了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

  记者了解到,我省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河流污染物通量的流域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重点科研项目,推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黄龙溪治理成效,推动锦江流域全域达标。”雷毅表示,目前已初步确定将锦江流域纳入全省“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规划,科学确定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项目,并率先在锦江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试点,尽早建成“美丽锦江”。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