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xw > 四川日报

四川首个高标准农田碳汇开发项目落地
2023年01月19日 13:01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1月16日,四川首个高标准农田碳汇开发项目在成都崇州落地。崇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四川能投氢能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启动当地高标准农田碳汇开发,将温室气体减排量认证为碳减排指标,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当量12万吨,可以实现交易收入500万元。

  “很多人认为农业一定是低碳环保的,其实不然。”四川能投氢能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四川能投双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翔解释,水稻生长环境湿润,土壤中的一些植物会腐烂从而产生甲烷。此外,给水稻施肥也会产生温室气体。

  “减少排放就能形成碳汇资源。”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铭剑介绍,目前崇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7.4万亩,今年还将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5万亩,“我们将有效改善灌溉条件,减少甲烷排放,同时通过秸秆还田、减施化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等方式实现土壤增碳。”

  减排手段介入后能产生多少碳汇?“将减少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换算成二氧化碳来计算,预计每年可产生碳减排量约12万吨。”陈翔介绍,按照国际和国内碳汇市场现行标准,每18万亩稻田最高可申报减排6万吨。

  陈翔表示,计量监测是稻田碳汇难点,“针对崇州项目,我们计划采取分点抽样方式展开,在同一片灌溉区域设置至少3个甲烷排放监测箱,分别监测淹没时段和非淹没时段排放量,得出其中差值,再根据通过间歇灌溉减少的淹没天数,计算出最终减排量。”

  减排量如何交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层面的碳交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行碳排放配额制的强制市场,目前仅纳入电力行业(火力发电),交易标的为配额指标(CEA);另一种是自愿减排市场,其交易标的是由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签发的碳减排量(CCER)。但国家层面的项目减排量的签发已于2017年暂停。

  陈翔表示,随着“双碳”工作不断深入推进,CCER有望于近期重启,考虑到未来价格波动,估计每年12万吨碳汇可创收500万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君芳 吴忧)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