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xw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公安“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成效显著
2024年05月29日 15:3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9日电 (记者 安源)四川省公安厅于日前召开“贯彻落实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五周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四川全省公安机关在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安源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安源 摄

  5年来,四川各级公安持续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护航发展服务民生制度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019年至2023年,全省共有610.24万余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在户口迁移、新生儿入户、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方面推出“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服务。优化出入境管理服务举措。在成都,实现航空口岸双机场口岸签证工作无缝衔接,推动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服务。2023年,省外居民在我省办理出入境证件11.5万人次,省内居民异地办证22.6万人次,为群众节约往来交通食宿等费用近4亿元。创新交通管理服务措施。2018年以来推出13批105项公安交管服务措施,全省公安交管窗口直接服务惠及2000余万群众,提供线上交管服务4300万余次,创新推出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交管自助服务进高校、24小时“无人车管所”等措施。深化“川渝通办”“跨省通办”服务。大力推动3批次共28项“川渝通办”事项落地落实,新增拓展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审验、往来港澳个人旅游、商务、探亲签注通办等70余项服务事项,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安服务。推动公安政务服务便利化。在全国率先搭建起跨公安网、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安全交互通道,提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能力,助力“不动产登记一件事”“出生一件事”“入学一件事”等落地实施。

  5年来,四川公安大力推进以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为核心的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智慧公安”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顶层规划上提供四川方案。四川严格对表对标公安部大数据建设原则要求,制定了公安大数据建设规划,提出“八个统一”的建设思路和“一中心”的总体架构,率先通过公安部评审,为四川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基础建设上跑出四川速度。在全国率先完成新一代公安信息网建设,网络运行稳定性、可靠性达到电信运营商级别。持续汇聚整合公安内外部资源,同步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数据资源数量、质量位居全国先进前列。在实战赋能上创造四川模式。将“集约化、智能化”“厚基座、薄应用”理念贯穿四川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始终,统筹建设了警综、移动警务等一批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支撑平台。在科研创新上争得四川荣誉。大力实施省级“科技兴警112示范工程”和“科技兴警111人才计划”。近年来累计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大力开展全省公安科技练兵比武活动,先后有299个项目1026人荣获基层技术革新奖,5人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在政务服务上展现四川作为。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四川公安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累计向各类政务服务提供认证核查服务4.1亿次,向40余个政府部门的70余个业务系统提供各类核查服务10.2亿次。电子证照项目荣获2022年数字四川创新大赛一等奖,无犯罪记录证明电子凭证应用荣获2023年数字四川创新大赛政法赛道第一名,公安厅在全省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中排名全省第一。

  5年来,立足四川公安执法实际,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攻坚相结合,试点探索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让规范变成习惯,让习惯更加规范,执法规范化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立标准,铺设规范执法新轨。先后制定、修订警情处置程序规定、现场执法全程同步记录管理规定等执法规范80余件,制作现场执法教学视频12部。强硬件,筑牢规范执法保障。2019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推动建成一站式、一体化、智能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184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377人,全省公安机关232个案件管理中心全部实体化运行。兴科技,蓬勃规范执法活力。研发应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执法视音频管理系统”“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法律应用支持系统”等,各地公安机关主动拥抱科技革命,创新研发未破案件管理、行政案件量裁等“小系统”“小应用”,助力执法规范化建设。

  深改革,注入规范执法动能。深入落实接报案和立案“三个当场”要求,2022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立案超期问题下降97.6%,检察院通知立案下降76%,不予立案复议复核下降11.6%。全省公安派出所配备派驻法制员1916名,兼职法制员1242名,严把执法监督第一关口。(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