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7日电 在成都市江陵路社区,有一群酷爱手工编织的居民,用她们的巧手,编织出精美实用的物品,也编织出幸福快乐的生活。

据悉,江陵路社区人口构成复杂,有本地拆迁安置居民、买房落户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等,虽然已有部分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但还有大部分人对社区的认识模糊,归属感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的认识了解,增强其归属感。
目前,社区已组建了舞蹈队、太极队、合唱队、足球队等10余支群众文艺体育团体。其中,巧手编织队正式成立于2023年6月,在江陵路社区、成都市益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团队的陪伴下,在数月的培力过程中,编织队已集结了一批心灵手巧的老邻居们,队伍的管理也日趋规范。
如今,社工协助团队明确团队分工、梳理共同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等,确定开展常态化服务与主题活动10余次,促进团队规范化发展,确定手工编织社的“编织完美人生,织就幸福生活”使命,并选出队长负责整体团队安排。通过邀请专业老师提供技能培训、鼓励手工特长骨干分担教学、吸纳骨干带动团队运作的方式,鼓励队员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公益服务意识,极大地增强参与社区事务自信心,形成长期参与社区活动的骨干群体10余人。
聚集群体后,在硬件环境上,社会工作者也积极整合资源改造活动室。手工编织室依托“社区+志愿者”阵地,参与社区微改造让小区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他们或是宝妈或是已经退休的阿姨,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可爱的孩子们,促成社区闲置20余平公共空间大变样。通过这些点滴行动,逐渐打造友爱社区。
巧手编织队采用“社区+社工+志愿者+公益”的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输出服务,实现公益化反哺社区。一方面,在2023年年末,积极与高龄独居老人建立结对关系,为社区内的老人送去编织品,不仅让团队成员的成果得到展示,还拉近了社区邻里之间的距离,并将义卖筹措的上百元善款用于社区治理基金;另一方面,培育师资力量支持社区服务,动员具备专业技能的居民骨干担任社区活动手工老师,并进行手工活动教学,提高其成就感与荣誉感,促进自我价值实现。
辖区内居民以编织为交流主题,吸引社区内喜爱编织的居民参与进来,在发展团队成员爱好的同时,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和办事能力,在活动后,及时总结,共同分享活动中的收获,用成功的合作经验鼓励组员持续参与,并增强他们的信心。
如今,巧手编织社有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有热心居民加入队伍中,共同为社区建设、服务居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编织社将继续努力,共同打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