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新网银行举办“新网红·嗨国风”汉服游园会活动
2023年11月28日 16: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8日电 近日,众多汉服爱好者齐聚成都市陕西会馆,参加由新网银行和陕西会馆联合举办的“新网红·嗨国风”汉服游园会活动。据悉,该活动是“我是新网红·爱上潮生活”系列活动的第五季线下活动。

  为了让国风爱好者更好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现场,新网银行还特邀多位专业讲师分享国风美学、传统技艺、非遗文化等知识,巧设汉服体验、糖画体验、猜灯谜、投壶等趣味游戏,参与者可以尽情体验国风之美,感受国风之乐。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尽享“潮生活” 多种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网银行总部位于具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基于得天独厚的环境特点和城市文化,新网银行在自身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年轻化、国潮化、IP化、特色化等品牌优势,打造以“国风私塾”为代表的系列短视频栏目,传承国风,寓教于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网银行行长江海表示,从日益火热、频繁出圈的新中式国风茶饮、点心,到身着延续千年的华美汉服出行,这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消费潮流审美为载体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觉得这正是“潮生活”的意义所在。

  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江海遇到越来越多身穿汉服的年轻人,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了发展汉服文化和国潮的热土。成都开放、包容为基底的生活氛围,让新潮元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得到充分尊重。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江海认为,新网银行借助直播、短视频、线下游园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一家数字银行的优势,以年轻化、线上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

  传承保护非遗 把它用起来、让它活下去

  蜀锦因产于蜀地而得名,流光溢彩、富丽堂皇,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世人赞誉蜀锦是“东方瑰宝”,而成都也因为蜀锦被称为锦官城。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当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向大家分享了蜀锦的前世今生。活动现场,胡光俊给大家展示了三幅作品,带领大家辨认是否为蜀锦,以及如何从纹路、形状、颜色层次、手感等维度区别蜀锦。

  蜀绣和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彭世平现场讲述了蜀绣的历史和传承情况。谈到非遗传承,他认为:“传承就是要把非遗用起来、让它活下去,让蜀绣焕发新生。”

  作为专业汉服造型师,后雨山则为大家分享和展示了汉服礼仪。在活动现场,多位儿童参与了揖礼和万福礼的学习。通过身着唐朝、宋朝等朝代服装的模特展示,她也讲解了妆造搭配心得。

  打造品牌差异性 为更多国风活动提供宽广舞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近期,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观看讨论热潮,浪漫不羁的李白逍遥自在,笔下生花,历经坎坷终见曙光。

  从北京冬奥会上令世人惊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典籍里的中国》《国宝档案》等备受欢迎的纪录片,再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等国潮电影,国风已成为当下重要的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火热出圈。

  近两年,新网银行以“平台运营”的思路探索,秉持“年轻化”“大众化”“美人、美食、美景”“找到自带流量的人”原则,通过短视频等当下年轻人青睐的方式进行传播,开拓了“国风私塾”“Sports Talk”等系列短视频栏目。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尤其是“国风私塾”系列短视频栏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年轻人喜欢的清新国风路线,打造了新网银行短视频品牌差异性。

  新网银行品牌市场部总经理许小青介绍,新网银行在详细梳理四川省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古代的生活意趣从抽象概念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代入当代语境,通过短视频等方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积厚流光,讲述了洛神赋、马面裙、浣花溪、蜀锦蜀绣等主题故事,娓娓道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系列创意视频获得了众多“Z世代”年轻人的点赞。

  江海表示,此次国风线下活动,不仅展示了巴蜀地域的独特文化,同时通过持续创作,也彰显品牌的文化价值。“未来,我们也会致力于为更多的国风系列活动提供宽广舞台,以别致、创新、开放、共创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古韵新风。”(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