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青川县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有成效
2024年09月20日 20: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0日电 (鄢怀林)“我选择了照明线路改造,自己请人完成的,1000元补贴全用上了,没有浪费一分。”在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群力村,肢体二级残疾人周顺全对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补贴制度赞不绝口。

  这一转变,正是青川县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从“要我改”到“我要改”深刻变革的生动写照。

  问计于民

  推行“拓项+定标”补贴形式让改革更贴实际

  为确保无障碍改造项目更加贴近残疾人实际需求,去年开始,青川县、乡两级残联干部主动“走百村访千户”,进入残疾人家庭,倾听他们对新时代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建议。几个月下来,他们发现经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帮扶后,多数残疾人家庭的厨房、厕所等已改造完毕;居住偏远、分散的家庭,交通不便产生二次、三次运输,成本相当高,同样的项目资金落到残疾人家庭不多,因此他们不愿意实施此项目,导致政策落实有盲区。

  为此,青川县创新推出“拓项+定标”补贴形式,将照明线路改造、智能化设备升级等纳入改造范围,并允许残疾人根据自身情况自选改造内容,大大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和满意度。

  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青川县制定并印发了《青川县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补贴办法》,在全省率先推行自选内容模式的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补贴制度。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43户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任务,其中八成以上家庭选择了照明线路改造和智能化设备升级,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让利于民

  推行“自改+托改”实施方式让改革更有温度

  “以前家庭无障碍改造是县残联统一实施,大包大揽,现在不一样了,残疾人自己实施,时间缩短了,残疾人受益更多了。”三锅镇残联理事长蒲贵阳说,补贴制度除了让残疾人自己选择改造内容外,最大的好处就是推行“自改+托改”工作模式,彻底改变残疾人把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看成是政府大包大揽的福利项目的不良现象。

  青川县在推行无障碍改造项目时,坚持“自改+托改”的实施方式,赋予残疾人更多自主权。残疾人家庭在乡村两级残疾人工作者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改造方案、采购材料、组织施工,有效缩短了改造周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针对无劳动力的家庭,青川县规定可以委托村(社区)实施项目,确保每个残疾人家庭都能享受到改造带来的便利。

  此外,青川县还通过“孤扶+群扶”的方式,整合各行业部门资金,为残疾人家庭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例如,青溪镇阴平村二级肢体残疾人曹玉明在改造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县残联的补贴,还通过申请其他部门的项目资金,实现了店面整体升级,生意愈发红火。

  问效于民

  推行“严督+回访”问效机制让改革更得民心

  针对残疾人自己实施项目可能出现质量不合格、规模缩水问题,青川县推行“严督+回访”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全程参与指导与监督;县残联则抽取部分项目进行现场考核,确保项目实施安全、优质、高效。同时,青川县还创新推行无障碍督导员制度,邀请专业人员、残疾人及亲属参与项目需求评估、设计、验收等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弥补基层力量不足。

  此外,青川县还建立了回访机制,定期组织县、乡残联干部对实施项目的残疾人家庭进行回访,了解项目质量、效果及安全情况。截至目前,县残联已回访21户实施项目的残疾人家庭,均得到高度评价,满意率达到100%。

  青川县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环境,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改造、改善生活的热情。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和灵活性,更彰显了青川县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上的决心和成效。(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