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3日电 (姜华)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2200米海拔的云雾山林间,蕴藏着被誉为“山珍之王”的野生蕨菜。越西县是攀西地区天然蕨菜集散地,常年有零散交易基础,却因缺深加工、缺稳定渠道,多年来农户多自采食用或卖给小商贩,既卖不上价,还担心“采了没人要、卖了收不到钱”。德阳市旌阳区驻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援彝帮扶工作队,带着“把本地资源变富民产业”的想法,推动这片大山里的蕨菜,成为当地人心里踏实的“增收菜”。
建立机制托底 先给市场主体吃颗“定心丸”
有资源、有需求,“没人敢动”是最先要解的难题。旌阳区帮扶工作队没急着推进项目,而是先织“保障网”——发动帮扶村集体,联合宜宾五粮液集团、四川省机场集团及宁波江北区等帮扶力量,以“帮扶共同体”为核心构建“从原料到市场”的全链条协作模式。在原料端,由帮扶村集体组织农户采摘新鲜蕨菜,夯实源头供给;在生产端,宜宾五粮液集团提供标准化生产指导,保障产品品质;在宣传端,由四川省机场集团依托航空场景资源,通过航站楼广告、航空媒体报道等方式推广产品;在销售端,借助宁波港口外贸优势,对接韩国采购商,打通跨境出口通道,让“蕨菜加工好、销路不用愁”的预期落地。
旌阳区率先投入100万元,宁波江北区配套50万元,总计150万元帮扶资金,不直接给企业,而是以“集体入股+设备支持”方式投入,一部分以现金形式由帮扶村集体入股,村集体每年获稳定分红,农户间接享收益;另一部分则用于采购加工设备并租赁给企业使用,快速补齐生产硬件短板。
市场主动参与 企业带着真金白银下场干
合作机制一落地,当地企业率先行动。越西县福银苦荞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沈老板,主动找到帮扶工作队:“我知道蕨菜能卖钱,以前没渠道、没保障不敢干,现在县政府、各帮扶力量帮着搭平台、找销路,我想试试。”
为做实蕨菜项目,2024年6月,帮扶工作队联合越西县商务局,带领沈老板团队赴韩国、山东等地调研,对接销售渠道、摸清产品包装与定价逻辑、学习深加工技术。回来后,沈老板更有底气了,牵头自筹近1000万元,还联合本地原料收购方建立合作,全力推进项目,一边高薪聘请蕨菜加工专家,全程指导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另一边严控厂房建设质量,建成现代化冷藏库和洁净加工车间,打造高质量食品安全保障标准。
原料收购环节,依托越西蕨菜集散地的资源优势,沈老板提前跟农户承诺:“按标准采,鲜菜、干菜定价透明,采多少收多少,绝不压价、不欠账。”如今,农户们心里有了底,都愿意把采来的蕨菜送过来。
运营稳步推进 产业兴了就业增收也跟上了
蕨菜深加工项目预计2025年11月正式投产。全面投产后,将为当地近30名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带动周边超1000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在运营环节,企业不冒进,为降低风险,先推行“订单式加工”,依托前期对接的韩国等渠道订单按需生产,避免积压。
同时,产业发展将实现“双向促动”,村集体既是股东,也是原料供应方,组织农户采摘,统一卖给企业,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如此一来,企业有了稳定原料,村集体和农户有了稳定收入,形成“企业赚钱、集体增收、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
扶产业就是扶信心。旌阳区的帮扶,不搞“包办代替”,而是搭平台、做背书、帮对接,帮市场主体卸下顾虑、攒足底气。当企业敢投入、农户愿参与,“要我发展”自然变成“我要发展”——这样的产业,才能扎下根、长得稳,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底气与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