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八旬篾匠的良心秤:七十年编竹 一辈子编心
2025年11月20日 11: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0日电 (邹立洋 章怀安 康毅萍)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河湾村,每天清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总会坐在自家小院里,手执篾刀、剖竹、削篾等工具编织竹篾,动作缓慢却一丝不苟,他就老篾匠封大国。

封大国在编竹编。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14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把磨得发亮的篾刀起,他就许下一个承诺:“把老手艺做扎实、传下去。”七十多年过去了,塑料制品来了,工业浪潮席卷了传统手艺,他却像一棵扎根深厚的竹子,始终坚守。他守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不短尺、不缺料、不欺客”的铁诺。他说:“篾匠的信誉,就跟竹片一样,一根断了,整个筐就不牢实了。”

  一诺千金:父亲的篾刀,心中的尺。封大国的篾匠启蒙,是从父亲一句“做手艺如做人,心正,篾才正”开始的。14岁正式学艺,父亲递给他篾刀的同时,也立下“三不”家规:不短尺、不缺料、不欺人。父亲临终前握紧他的手说:“编的东西要经得住用、对得起人。这手艺,不能变味。”这句话,像竹刺扎进心里,成了他一生不敢忘的承诺。

  学破篾,厚薄均匀、宽窄一致是基本功。竹篾锋利如刀,他手上伤痕累累,血珠常滴在青黄竹片上。别人一天破百根追求速度,他宁可慢一点,也坚持每根都达到“透光见影、弯折不断”。邻居急着用竹筐挑粮,催他赶工。他摇头:“宁愿晚一天,也不能让你用两次就散架。”

  一张竹席睡三代,是手艺,更是良心。“封师傅编的竹席,夏天睡着不黏身,十年不起毛边。”“他家竹筐,我婆婆用到我,我现在还能拿来晒谷子。”村里人这些朴实的评价,是封大国最珍视的奖杯。他常说:“你骗得过人,骗不过时间。东西好不好,岁月会说话。”

  塑料制品冲击竹编市场时,很多人劝他:“随便编编算了,反正也没几个人识货。”他倔强如竹:“就算只剩一个人要,我也得编得跟以前一样好!”

  曾有个年轻人来买竹篮,嘟囔着“比塑料的贵多了”。封大国不急不恼,把竹篮递过去:“你使劲掰掰看接口。用坏了,随时拿回来,我管修。”三年后,年轻人真的提着散了边的竹篮回来。他二话不说,拆开重编,一分钱不收:“我说过的话,算数。”

  落款为誓:凡出我手,终身保修。封大国的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小落款——“封记”。这不仅是商标,更是一张“终身保修”的承诺书。有人笑他傻:“一个竹篮才卖几个钱,还管一辈子?”他说:“我做的物件,我得负责到底。这不是生意,是本分。”

  曾经有位老顾客翻出三十年前他编的菜篮,底磨薄了,想来试试能不能修。他端详半天,笑着说:“老伙计,你陪它半辈子,该换啦!我重新给你编一个,还按当年的价。”原料涨了,工时贵了,但他摇头:“都是乡里乡亲,用的都是老熟人,我赚的是手艺钱,更是良心钱。”

  传艺先传德:编的是竹篾,教的是人心。封大国带徒弟,第一课永远不是技术。他让徒弟先坐在小凳上看他破竹、编篾,然后问:“你看明白了吗?不是怎么编,而是为什么这样编。”他收徒有一条铁律——“心不诚,手再巧也不教”。曾有个徒弟为赶进度,省了两道暗篾。他发现后,当众拆了整个筐,一字一句地说:“这不是筐散了,是你的心散了。”

  如今年近九旬,他仍手把手教年轻人编竹,把自己总结的“选竹要直、破篾要匀、编织要实”写成小纸条,贴在墙上最显眼处。“我能教的不只是手艺,更是一个‘信’字。将来人家只要看到竹编,就能想起这两个字:靠谱。”

  88岁的封大国,依然每天剖竹、削篾、编织。晨曦照进小院,竹香弥漫,篾刀声沙沙,像岁月走过的声音。他从少年到白头,用七十载光阴诠释:所谓匠心,不过是把“诚实”和“守信”,一遍遍编进人生的每一根竹篾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