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在线

高中高校携手前行,共赢未来——成都锦城学院与成都市部分高中交流座谈会暨“优质生源基地”授牌仪式隆重举行
2022年05月24日 11:2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5月17日下午,成都部分高中——锦城学院交流座谈会暨“优质生源基地”授牌仪式在锦城学院和平大楼500会议室隆重举行。简阳中学校长杨勇军,中和中学校长陈伦全,大弯中学校长赵泽高,电子科大实验中学副校长孙忠志,高新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善均,玉林中学副校长曹兵,列五中学工会副主席肖笃勇,成都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招办主任聂传奇,成都锦城学院党委书记、创校校长邹广严,校长、党委副书记王亚利,招生处处长马继征,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光荣,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易兰、黄长恩,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陈锐,招生处处长助理文雅等出席仪式。学校招生处、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仪式。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创校校长邹广严为各高中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牌匾。

  校党委书记、创校校长邹广严对所有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成果等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锦城学院从建校起一直旗帜鲜明地办应用型大学,在最新的“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成都锦城学院位列民办高校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成果广受认可和赞誉,学校在高校中率先提出“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培育并重”,提出人才培养的“长板原理”等创新理念,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发挥特长。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校17年,许多校友已经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锦城学院校友中已涌现出200多位银行行长、5000多位党政军界干部、8000多位文化传媒工作者、10000多位工程师、10000多名职业经理人及企业高管,此外还有1600多位创业校友创建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

  他希望通过此次座谈以及实地考察、访问,大家进一步加强对锦城的了解,也希望各高中与锦城学院之间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建立友好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选拔、输送和共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他还衷心希望各位专家、老师们不吝赐教、实地指导,对锦城学院的人才培养多提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共同探索高中高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简阳中学校长杨勇军作为来宾代表讲话,他提到,多年来,各高中与锦城学院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结下了深厚情谊。锦城学院办学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未来,各高中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锦城学院的发展和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锦城学院的交流合作,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帮助和成就更多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

  授牌仪式结束之后,各位来宾来到了学校校史馆、校友馆实地参观、考察并对学校办学17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育人成果等表示高度赞赏。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校长、党委副书记王亚利向各中学校长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锦城学院的信任,为锦城学院输送了大量优质生源。王亚利校长指出,锦城学院致力于办一所高质量的应用型创业型大学,在17年的办学历程中,锦城的领导在很认真地办学,锦城的教师在很用心地育人,锦城的学生在很努力地学习,秉承以诚信负责对待社会,以管理严格取信社会,以学风严谨闻名社会,以高质量教学回报社会的原则,取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和公众向往度,衷心期待和各中学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诚挚地邀请各中学校长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让更多学生“有学上、上好学”,让更多优秀人才冒出来,做出中学和高校应有的贡献。

  大弯中学校长赵泽高谈到,锦城学院以高质量教育水平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大弯中学能与这所优秀大学牵手合作,是对大弯中学办学成果和办学实力的肯定和信赖。希望通过锦城学院与大弯中学的共同努力,不仅进一步拓宽高校与中学人才培养的新渠道,而且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新贡献。

  中和中学校长陈伦全指出,走进锦城,感受到了良好的办学氛围和校园文化,锦城学院的办学理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锦城学院作为四川民办高校的杰出代表,在十多年的认真办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取信社会、家长和考生,是值得信赖的大学。

  通过此次授牌仪式更加深化了锦城学院与与会高中的合作。近年来,锦城学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入剖析新高考模式下高中、高校对接的路径,探讨和践行“双高合作”,发挥“基地”的作用,抓住高考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打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合作通道。这是锦城学院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于国家新高考改革的及时呼应与切实践行,更是国家高考改革的根本愿望与期许。(宣景容 甘雨丝 周奕含)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