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首个园区专精特新成长通服务基站落户天府国际生物城
2022年06月08日 09:2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8日电 6月7日,“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服务基站”授牌及服务合作签约仪式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会议中心举行。“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以下简称“成长通”)在三大交易所指导下,由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由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成都产业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锦泓科贷)共同发起。

  本次活动由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支持,成都生物城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副局长、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李奇,成都生物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洧,成都未来数字科技研究院长、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创始会长蒋鲲等领导出席,同时邀请“成长通”专班组、园区内企业高管共同参与。作为“成长通”携手产业园区第一站,首次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达成合作共识,并授予“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服务基站”牌匾。双方秉承“协同、共享、开放”的服务理念,以体系化服务、专业化队伍、集约化资源方式,集聚专精特新和关键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地,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副局长、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李奇致辞表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园区服务运营模式。坚持把做强做优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服务配套,以“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Bio-Town”系列金融服务活动为依托,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生物医药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李奇致辞
李奇致辞

  成都未来数字科技研究院长、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创始会长蒋鲲代表“成长通”组委会致辞,在三大交易所和三大市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成长通”构建覆盖成都130多万家本土企业的区域性金融服务机制,聚力政府和市场资源的多方联动,以证券交易所梯度培育服务、“投、贷、数、政”服务、有温度的陪伴服务作为支撑,为成都地区企业发展赋能。以产业建圈,以金融强链,做为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一环。深刻把握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推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融合共生发展,跨区域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助力产业园区带动发展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打造一批根植性高、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

蒋鲲致辞
蒋鲲致辞

  随后,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副局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李奇、成都未来数字科技研究院长、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创始会长蒋鲲、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洧、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综合部部长陈乐、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产业部副部长颜怀超见证下,成都生物城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进行“成长通”服务签约。

签约仪式现场
签约仪式现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财金部部长袁远及“成长通”专班组代表:中意人寿、成都银行、贵阳银行、新网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工商银行、四川银行、锦泓美吉共计九家专班组代表参与见证下,“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授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首个“成长通”园区服务基站牌匾,即“成都专精特新成长通天府国际生物城园区服务基站”,标志着“成长通”落地园区服务正式启动。

  在北交所政策辅导环节,北交所西部基地副首席代表李云祥作“直通北交所、赋能生物城企业资本发展”主题辅导,他详细地讲解了IPO审核政策以及企业上市注意事项,并对拟上市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北交所将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下,正在着力探索建立的适应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进行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专业宣导。

与会嘉宾合影
与会嘉宾合影

  据了解,“成长通”是一个全新的企业服务模式,将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产业机构、产业运营方多方融合,提供体系化、多元、全面服务体系。来自“成长通”银行、证券、保险、专业服务机构类专班组代表,分别是四川银行、锦泓美吉、中意人寿、毕马威、浙商证券共计五家机构从上市政策辅导、股权架构、企业保障等围绕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主题分享。

  通过此次活动,“成长通”将秉承“协同、共享、开放”的服务理念,以体系化服务、专业化队伍、集约化资源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痛点,推动专精特新和关键配套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