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日报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 巴蜀儿女在平凡的岗位绽放不平凡的光芒
2023年01月02日 09:3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2022年12月22日,广元市石家湾隧道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该隧道是广元国际铁路港项目的关键节点之一。这条只有555米的隧道,却在施工方面采用了千米以下隧道中少见的双向掘进方式。为赶在今年4月实现贯通,施工方正铆足力气拼进度。

  岁末年初,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乐云村里,几栋灰瓦白墙三层小洋楼正拔地而起。因为种植蓝莓带火了乡村经济,该村党支部书记正在谋划,趁着农闲组织大家再次整修道路、村落,为春节迎接客流做准备。

  在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将半成品衣物送到工位前,几名纺织工人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对衣物领口进行加工。几分钟后,工位前液晶屏上的完成件数已刷新至900多件。2022年更新的这条生产线,让工人们平均每天完成衣物件数增长15%左右。

  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巴蜀儿女拼搏创新,不断突破,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拼搏 锚定目标加快推进

  2022年,记者曾3次来到广元·川陕甘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施工现场。每一次看到的,都是全新的景象。曾经泥泞的蜿蜒小道,已变成宽阔的大道。

  变化背后,是施工人员夜以继日的拼搏。前段时间,为抢回耽搁的工期,施工方增加了一倍的施工人员。

  作为川北交通门户,广元如何将通道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广元·川陕甘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将广元集装箱装卸能力从58万吨升级至1000万吨,有力提高广元铁路运能,构建“蓉欧”“渝新欧”中欧班列交汇组货中心,提升广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基地建成后,中欧班列成渝号(广元)将从这里开行。同时,随着广元(中欧)国际木材物流园、广元国际铁路物流园项目相继开工,广元将申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

  创新 用巧劲找到发力点

  从54%提高到55.5%。在攀钢集团,铁精矿品位1.5%的提升背后,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标志着产量提升80万吨左右。

  在工业生产中,每一个环节的提升,累积起来可带来质的跃进。

  2022年11月底,攀钢超细粒级钛铁矿高效回收示范线建成投产,不仅解决了超细粒级钛铁矿工业回收世界性难题,还将有效推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深度开发。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每年将回收超细粒级钛精矿8万吨以上,钛精矿品位(钛精矿中所含钛金属量所占比例)可达到47%以上。”

  以创新,寻突破。

  科技催生的变化也体现在绵阳市三台县的纺织鞋服生产线上。

  在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伴随着工位上方自动吊挂手的移动,半成品的衣物在各个工序间有序前进。班组前的显示器上,可以实时显示某个工序出现“拥堵”,还能动态估算整个班组的工作量。班组长根据显示器的提示,对生产线进行巡视,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全班组的同事都能保持在一个有序、快捷的工作状态。

  突破 用坚持推动进步

  2022年12月19日上午,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五诊室,79岁的陈怀炯医生通过点、捏、按、压,在患者伤处摸骨诊断后,熟练地将药膏在纱布上抹匀,为患者轻轻敷上。

  作为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怀炯的诊室几乎每天都挤满慕名而来的患者。而陈怀炯的挂号费长期维持在0.5元,近年来才提高至1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天全县中医医院院长陈若雷表示,医院将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深化医疗改革,进一步强化与民族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合作。

  达州市通川区蓝莓现代农业园区里,有一间办公室引人注意。不大的房门前,挂着10块牌子——生物技术交流协会、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

  在这个房间里,许多当地农民学到蓝莓种植新技术,通过种植蓝莓致了富。

  几年前,一家现代农业公司在这里种下700亩蓝莓。现在,蓝莓现代农业园区已种植蓝莓6500亩,蓝莓种植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看似平常的浇灌为例,蓝莓现代农业园区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确保每株树苗接受的营养和水量一样多。

  几年时间里,蓝莓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开展生物种植技术研究,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蓝莓产量提高20%至30%,含糖量提高2度至3度。

  如今,依托蓝莓现代农业园区,附近村民经常接受技术培训,周边蓝莓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

  记者 祖明远 燕巧 袁城霖 唐子晴 薛维睿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