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日报

四川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2023年04月16日 10:33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尧欣雨

  今年4月15日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四川省围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的活动主题,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川渝“总体国家安全观号”主题列车穿行,四川省市级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再添新成员,国家安全知识宣传更加贴近群众;

  “国安+游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兴隆湖畔“打卡”国安知识、“国安灯光”点亮三江夜景,国家安全知识融入城市景观,宣传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全覆盖”式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让四川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国安课,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国家安全的种子。

  贯穿4月,接受国家安全教育成为四川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国安宣传“大餐”掀起了国家安全教育活动热潮,四川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得到有力提升。

  “国安元素”随处可见

  打造群众身边宣传阵地

  4月7日,G8605次列车从成都东站发出。这趟列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川渝“总体国家安全观号”主题列车。车厢内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海报、标语、宣传手卡,“国安元素”氛围浓厚。

  乘坐本次首发列车的乘客也收获了国安“小礼物”。在主题列车所在的检票口,车站工作人员向旅客发放了国家安全宣传袋,袋内装有宣传钥匙扣、国家安全知识卡等物件。这趟列车将在整个4月穿行成渝两地,全月覆盖客流量将超10万人次。

  除了打造列车“移动宣传”,群众身边的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作为“固定资产”,在国家安全教育体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月12日,四川省市级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再添“新丁”,在泸州市2023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暨“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红色石厢子国家安全教育基地获授牌,成为“泸州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红色石厢子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分为序厅、隐蔽、凝聚、艰难、澎湃、捍卫、警示等7个部分,以时间为导向,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工作内涵与教育意义进行展现,并利用全息影像、投影技术和实物展示等方式,结合部分已破获或解密的危及国家安全的事例,强化参观者国家安全意识。

  城市“景观+安全观”

  国安展览成打卡热点

  进入4月,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展览宣传点位,成为四川各地新的城市景观。

  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处,从4月1日起亮起“国安灯光”,赋予了乐山三江夜游灯光秀新的内容,带给广大游客独特感受。

  在乐山主城区江岸大楼大屏上,投射着“国家安全人人有责”“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宣传标语;在大佛景区268米亚洲第一高的喷泉水舞秀处,利用激光水幕展示宣传标语。

  据介绍,国家安全灯光秀将延续到五一假期,预计观众将达数百万人次,将有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

  4月15日,四川天府新区的高楼上亮起“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的宣传标语。与此同时,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环湖跑活动也在兴隆湖畔举行,吸引了500余名成都市民在兴隆湖赏景、健体、学习国安知识。

  在整个环湖路线上,图文展板、道旗、拱门、指示牌等赛事陈设均设计有国家安全相关内容,通过“打卡”完成路线后即可获得国安主题纪念品。

  校园活动“全覆盖”

  种下国家安全的种子

  什么是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能做些什么?《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有哪些具体规定?4月12日,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的同学们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班会。在这样的班会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讲授国安知识、讲述国安故事,让国家安全的种子种入孩子们的内心。

  总体国家安全观走进校园,在四川省各大中小学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者结合各学段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国家安全知识送入校园。

  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国家安全教育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早会相结合,让学生们学习国家安全知识、接受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演讲在国旗下进行,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制作演讲PPT,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氛围下,既增进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认识,也带动了师生共同学习。

  大学生们的国家安全教育则更加丰富多彩。“点菜式”的国安教育,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了解国安知识。

  4月7日,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知识竞赛;4月14日,学校邀请国家安全领域专家开展主题讲座,有力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和力量。(记者 蒋京洲)

  (来源:四川日报)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