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这个双节大假感受成都非遗万千气象
2023年10月04日 10:03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祝欢

  随着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日渐临近,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成都的多个景区、博物馆和文化公园纷纷举办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让广大游客和市民在成都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10月2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走上成都街头,感受非遗文化里的万千气象。

  成都川菜博物馆

  展示蒙眼切金丝面的非遗刀工

  下午2点,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的成都川菜博物馆大门口停满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这座占地40余亩的博物馆是全世界唯一一座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豆瓣的制作工艺、豆瓣文化,还收藏有历史工具、文物等3000多件,同时也是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馆,游客能在这里全方位感受到川菜文化的无穷魅力。

  据了解,川菜博物馆的一大看点是非遗刀工展示。非遗传承人向老师每天都会在博物馆向游客展示蒙眼切金丝面的非遗刀工。表演开始,向老师先是用一块红布蒙住自己的双眼,然后拿起一把重达5斤的菜刀,在案板上飞快地把薄面皮切成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金丝面。切完之后,她抓起一缕切好的金丝面穿过了一根针的针眼,其精湛技艺赢得了围观游客的阵阵掌声。

  导游朱小姐介绍:“金丝面以精面粉、鸡蛋和食盐为原料,制作过程中不加入一滴水。先和成硬面,擀成透明薄饼状,再切为细丝。金丝面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选为世界上最细的手工面,最细的一根手工切面仅0.067毫米,一个针眼内可一次穿过30多根金丝面。由于金丝面够细且不含水分,可以轻易点燃。”

  文化公园

  感受川剧的“蜀风雅韵”

  10月2日,成都市青羊区文化公园内的“蜀风雅韵”,一场演出刚刚结束,台下一片喝彩声。“节目太精彩了,表演很有感染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观众纷纷感叹。

  记者了解到,9月29日至10月6日,文化公园里“蜀风雅韵”川剧演出现场有折子戏、民乐演出、木偶戏、手影戏、四川民乐、滚灯、变脸、喷火等传统艺术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剧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平时每天有1~2场演出,“假期几乎每天都有4场,每场能接待500~600人,场场满座。”

  欣赏了川剧表演,市民游客还可以前往附近琴台路上打卡“中秋×国庆古风集市活动——琴台汉肆”,看画展、买潮玩、赏非遗,还有一条10米长的灯笼隧道,喜庆祥和。

  新都夏河溪景区

  边看边学国家级非遗棕编

  来位于新都区的3A级夏河溪景区,与国家级非遗蜀绣及新繁棕编撞个满怀!在这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针针体验蜀绣的精细,还可以一步步感受棕编的古拙。

  几片棕榈叶在老师的手里一裁剪一穿插,弯弯折折,不一会儿工夫,一件兼具美观和实用的棕编工艺品就成型了。具有时尚感的凉帽、简易的杯垫、耐用的鞋子、形态各异的动物……市民游客忍不住动手学起来。

  据了解,棕编源于古蜀国杜宇时代,成于汉代。选用颜色鲜亮、无疤痕的棕榈树叶,经过煮、晒、熏等工序,使棕丝白嫩柔软、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艺人再通过穿刺、撒拉、折叠、穿插和打结等方法,将材料精加工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及昆虫等形象。

  彭州桂花镇

  制作属于自己的桂陶和非遗糕点

  在彭州桂花镇龙窑,游客欣赏到精美陶制品,近距离感受了非遗的魅力,并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陶器。桂花镇龙窑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人来体验桂陶制作,前来参观的至少有几百人,我们每天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关门,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除了桂陶,游客们还可以在蜀中糖门体验传统非遗糕点的制作,在面粉、白糖、黑芝麻等食材的揉捏中慢慢习得传统技艺,品味来自良田沃土和山野间的美味。成都游客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这里既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见识。”

  记者 罗天 彭亮 董馨 张晓舟

  (来源:成都商报)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