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6日电 (刘汉中 马诗胭)八月的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大地,烤烟、米红粱、玉米展露出丰收的颜色,与阳光交相辉映,一条条马路便道贯穿园区,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户户村民辛勤劳作,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正在马嘶苗族乡徐徐铺开。

近年来,马嘶苗族乡立足传统产业优势,以“风情马嘶·醉美茶乡”为总体定位,牢牢锚定“优生态、强产业、兴文旅、惠民生”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两园多点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展以同心、鑫和、红星为主的种养循环发展示范园,连片集中规划种植烤烟、红粮,规模化智能化养殖丫杈猪、肉牛,初步形成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验区和高山生态产品产出实验区,让村庄靓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乡风文明好起来。
发展产业,高山绿叶长出加速度
大暑刚过,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黑暗照耀在马嘶土地上时,走进马嘶苗族乡同心村,沿道而行错落有致的烤烟土地颇为壮观,背着背篓拿着捆扎的烟农就开启了“绿叶”变“金叶”的一天。
“我已经帮着我们村党支部书记管理这片烤烟地好几年了,每天我都在这几十亩烟地里转悠。”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徐波流转了邻里撂荒地近50亩发展烤烟产业,返聘流转土地农户为烤烟管理人员。
“我们这里地处乌蒙山北麓,土地适宜,气候绝佳,温度高于20℃的气候超过5个月,非常适宜烤烟生长,这是几辈人教给我的经验。”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徐波说。
2022年以来,马嘶苗族乡推行“党建引领、班子带头、产业联盟、资源共享”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以往种植经验,规划“一区两园多点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将传统优势产业烤烟种植区划归种养循环发展示范园,连片规划烤烟、红粱等经济作物,辅以蜂糖李、核桃等产业多点开花,拓宽产业发展路径。
随着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产业联盟、资源共享的优势逐步凸显,马嘶苗族乡受益的村子先后形成了超百亩连片烤烟地10余处,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连片烤烟地逐渐形成马嘶又一个风景点。
牵手劳动力,高山绿叶带来纯收入
通过延伸产业发展模式,马嘶苗族乡多家烤烟种植大户先后都与附近空闲劳动力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更是在原先附近雇佣的基础上,探索进行“村村联建、资源共享”,将有意愿、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空闲劳动力、临近村空闲劳动力吸引过来,参与这一场时长两个月的烤烟收割攻坚战。
“红星村、同心村种植有大量的烤烟,鑫和村种植部分烤烟,养马嘶社区同心苑聚居点吸纳原来在鑫和、红星、同心的脱贫户,我们有劳动力,烤烟种植区域缺劳动力。”养马嘶社区党支部书记冷刚这样分析。
在“村村联建、资源共享”机制作用下,养马嘶社区召开了一次群众例会,动员在社区居住的闲置劳动力主动到产业园区务工就业。今年在大户的带动下,仅烤烟产业收割这两个月,就可为就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四个党支部在支部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推进马嘶苗族乡种养循环发展示范园建设贡献力量。
政策扶持加技术助力,高山绿叶打出新名片
每年3、4月份,正值烤烟起埂、盖膜、移栽关键期,县级农业技术专家受邀召开现场示范会,向烟农普及种植理论知识,进行现场示范演示,开展详尽业务培训,推广农机起埂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移栽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新质化肥等具体项目,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科学生产知识烟农应知尽知,规范操作技术烟农应会尽会。
在烤烟生产上,马嘶苗族乡始终坚持“全过程介入、全路径指导、全政策支持”的方式支持和发展传统产业,培育本土烤烟种植能手20余人,熟练掌握育种、移栽、烘烤技术的能人100余人。
“以往我们自己的烤房烤的烤烟,烤着烤着的就烤煳了,烟点那边告诉我们质量不过关,价格很低。”这是在摘收专题群众会上,散户自烤烟农提出的问题。传统烤烟房以煤炭为燃料,温度火候难以控制,经常需要通宵观测温度,已跟不上目前我们发展的需求。经过咨询农业方面专家,目前可以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新式烤房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建新式烤房又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小农户无力单独兴建。为了有效化解烟农烤烟烘烤升级提质难题,由农服站牵头,申报资金、筹措款项,统一建设了一批新式烤房,同时,探索由村集体经济公司将这些烤房出租给烟农,租金用于烤房的管理维护,逐步探索形成“村集体经济+大户+散种农户”和谐共赢的局面。
“马嘶苗族乡今年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600亩及以上,发展种植大户50余户,亩均产257斤,总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马嘶苗族乡烟点负责人作出预测。
烤烟的种植既能为村民带来自身的经济价值,又能为村民带来务工附加价值,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农资、超市、商行等伴生产业,极大带动马嘶经济良性发展,为马嘶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政策同行、大户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道路。
未来,马嘶苗族乡将坚定不移地围绕“一区两园多点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子,大力发展茶叶、烤烟两大支柱产业,尝试鼓励农户采取合作社或者小型家庭农场的形式,提高“两片叶子”产值产能,让更多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家门口稳定增收,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