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李加华: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
2025年01月07日 16: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勇气”是生命最好的救赎——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

  我们是月亮,不惧怕碰撞,因为我们相信爱让梦想成长;我们是月亮,我们会发光,因为我们身后有温暖的太阳。近期,在四川省大剧院演出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正是一部充满“勇气”的作品。该剧由宜宾话剧团创排,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命、成长、梦想和勇气的故事。一封写给“月亮”的信,将城市少年方月亮和在大凉山彝族少女阿措罗布(彝族语“月亮”之意)联系了起来。在一封封信中,一段跨越万水千山、淌过时空之河的“梦幻之旅”开始了……

  董卿曾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剧中主角方月亮与阿措罗布,就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方月亮是一个“小幻想家”,身边陪伴着月亮梦想公司、横跨时空的邮筒、冷酷傲娇的冰箱、慵懒随性的沙发、脾气暴躁的台灯、充满智慧的电视机、喜欢“拆台”的小狗摩卡。他的世界五彩斑斓、天马行空,充满奇思妙想。阿措罗布是在大凉山长大的彝族少女,身上携带有艾滋病毒。她害怕死亡恐惧成长,只想时间停留在现在。当阿措罗布给方爸爸的信,穿越时空被方月亮拾获……方月亮认识了阿措罗布,看到了大凉山,看到了鼓足勇气追逐梦想的阿措罗布。一件件环环相扣的“小事”,更是将生命、梦想、勇气、困境、成长、沟通等核心主题串联了起来。大凉山彝族文化、宜宾都市文化在剧情中交织,既保证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更容易被小观众理解和接受。

  一部舞台剧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会讲故事的好音乐。《来自陌生月亮的信》音乐温暖治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剧曲风细腻,城市少年方月亮表演时,配曲欢快俏皮。彝族少女阿措罗布出场时,音乐随之变得如大凉山般空灵清新。不同的节奏、节拍、曲式、音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非常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期待。该剧作词更是温柔有力令人惊艳,如同一潭清泉,又如一缕清风,轻盈深远却又扣人心弦。“生命的模样本就万万千千,你只管尽兴于每一场冒险,我们站在月亮下面,就是最美的一个瞬间。”“只有生命能把生命挑战,只有热烈能把热烈追赶。”这就是独属于编剧吴瑜婷的坚毅与浪漫!

  《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的剧中人物,充满奇幻色彩。少年方月亮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学生形象,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因父母忙于工作,他只能与家中台灯、沙发、电视、小狗做伴。但方月亮的世界从不枯燥,他幻想着自己拥有“超能力”,能解决一切困难!“超能力——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不管结果怎样,都能勇敢去爱,去大喊,去拥抱未知的能力。”这是方月亮小朋友独有的童真无畏,也是成年人们渐渐丢失的能量。彝族少女阿措罗布,更是一个逆风成长的鲜活角色。她被遗传了艾滋病,同龄伙伴大多害怕她、躲着她,只有奶奶和大鹅乔乔陪在身边。周围人的厌弃,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死亡的恐惧……层层枷锁,把阿措罗布狠狠地困在了泥潭。但,阿措罗布从未认输。她坐上小火车走出大山追梦,她在偏见诋毁中拼命反抗,她在短暂生命里勇敢绽放。虽然,阿措罗布最终没能打败“星星”。但她早已在勇敢中活出了新的自我。在困境中更勇敢,在绝望中不放弃,这就是角色阿措罗布传递给观众的精神财富。

  全方位互动与超一流舞美,是《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的重要看点之一。演出前,邮筒叔叔和电视姐姐扮演者早早地候在场外与小观众互动。演出中,阿措罗布的朋友先是站在观众中发出提问:“小朋友,你们看见阿措罗布了吗?”其后自然地互动着走上舞台。随着剧情推进,现场还放了纸飞机、礼花炮,更是独特新奇的沉浸式互动。同时,该剧用异形LED电子屏搭建出山野与城市,用星星、文字等形状射灯渲染情绪,舞台空间艺术梦幻。全剧舞台环境精致温馨,人物服装充满活力,灯光变换恰到好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真是一部充满美感的作品。

  此外,《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是四川首部关注艾滋病毒携带儿童的剧目,在儿童剧表演形式的活泼欢乐中探微烛隐,寄寓深沉。该剧主要围绕阿措罗布与方月亮展开,阿措罗布身患疾病,面临着生与死的困境;方月亮则面临着家庭期望与重重压力。该剧敏锐地探入少年儿童心灵深处,切准孩子们内心隐藏的孤独痛苦,也传递出不屈的精神主旨:生命诚可贵,但比生命更热烈的也是生命。在各自的旅程中,阿措罗布、方月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体验、挑战着生命。最终,阿措罗布不再惧怕死亡,方月亮变得勇敢,生命的无限可能在舞台上得以精彩绽放。勇气是成长的真谛,生命的救赎。生命有无限可能,只要我们勇敢一点!

  “听呐,月亮的呐喊,这场旅途没有人孤单。”看过月亮的人,不会惧怕生命。最后,愿《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成为大朋友小朋友心中的一束光,拂去所有不安。愿我们都能在这份宁静中找到勇气,早日找到那颗只属于自己的月亮!(作者系合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李加华)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