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作的川剧《丁宝桢》取材于晚清名臣丁宝桢在担任四川总督期间大修都江堰的历史事迹,表现出丁宝桢爱民护民、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该剧不仅以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和感悟,还通过优美的唱腔和充满诗意的舞美设计,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
一、对民本思想和清廉文化的传承
该剧并非展现丁宝桢作为官员的伟大政绩,而是主要表现出他以民为本、护佑苍生的精神。
在第一场戏“守护桢楠”中,丁宝桢微服私访,深入了解民情。他与傲慢的成都将军之子常贵因护堰神树桢楠发生争执。常贵意欲砍伐千年桢楠以献礼。而丁宝桢毅然力保桢楠,因为桢楠是百姓心中的信仰与神灵。丁宝桢将民众珍视之物奉为珍贵之物,坚决守护,此举不仅彰显了他对百姓的爱护,更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生动诠释与传承。在第二场“宫保赴宴”中,几位官员因俸禄减少而心怀不满,完全未顾及百姓在严重水患中挣扎求生的困境。丁宝桢到来之后,让官员们食用灾民所食之粥,亲身体验百姓的苦难。这一对比凸显出丁宝桢一心为民的为官理念。在第三场“清风蔚然”中,官员们送丁宝桢大量银票以求升迁,丁宝桢毅然将这些银票悉数用于都江堰的修建工程,旨在根除水患,造福一方百姓。在第五场“激流勇进”中,尽管遭遇降职三级的沉重打击,丁宝桢却未动摇修堰的决心,依然坚定地投身于都江堰的修筑工作。总的来说,在丁宝桢心中,百姓的利益至高无上,官职和政绩皆为次要。
该剧还展现了丁宝桢正直廉洁的精神和丁氏家族的清廉家风。
第三场“清风蔚然”中,丁宝桢回家后亲自下厨,将带回来的剩菜进行加工,做成辣子鸡丁,后被命名为宫保鸡丁。这件小事展现了丁宝桢节俭的美德。这一场中,许多官员为升迁而贿赂丁宝桢,思虑后他将官员赠送的银票用于赈灾与修堰,巧妙地将贿赂之资转化为赈灾修堰的善款,此举不仅彰显了他为官的智慧,更体现出他清廉自守的高风亮节。其中有个小插曲,他的儿子小五以为他会接受这些银票,因此生气责备他,体现出丁氏家风的传承。第二幕“宫保赴宴”中,一些官员因俸禄减少而抱怨不断,揭示出官场中官员的贪婪腐败和享乐主义,也从侧面体现出丁宝桢的清廉。第六场“无价宝桢”中,洪水肆虐,修堰工程毁于洪水,政敌趁机弹劾,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让他不改初心。他拿出所谓的“贿赂罪证”——一生任职地方的一把把泥土,作为永远的纪念。最终,因丁宝桢一心为民和治理有方,深得朝廷和百姓之心。
“为官如斯,护佑苍生”,这是赞美,也是期许,愿天下为官者都如丁宝桢一样护佑苍生。在思想深度上,该剧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清廉文化,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对清廉家风文化的弘扬,同时也激发观众深思一个真正的好官应具备哪些特质以及一个好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二、典雅唱词、诗意舞美及武戏点染
该剧不仅思想意蕴深刻,还展现了卓越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首先,该剧唱词典雅优美。“硕硕桢楠,其叶蓁蓁。郁郁厚土,其本深深。千丈茂盛,百尺扎根。为官如斯,护佑苍生。”这几句唱词贯穿全剧,旋律优美,余音绕梁。前三句描绘了桢楠的枝繁叶茂、悠久历史及其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最后的“为官如斯,护佑苍生”八个字,则是全剧的主旨,丁宝桢就像这桢楠一样,护佑百姓苍生。每句皆为四字词语,显得典雅庄重,气势非凡,一种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其中“硕硕”“蓁蓁”“郁郁”“深深”四个叠词点缀其中,使唱段更显流畅悦耳,朗朗上口。
第二,舞美设计简洁诗意。第二幕开始,一棵由人扮演的“桢楠树”矗立在舞台中央,它既是护堰神树,也是丁宝桢人格的象征。人站在椅子上扮古树,新奇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印象深刻。该剧还用人扮演洪水,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洪水的冲击力和破坏性。而在“清风蔚然”一幕中,舞台整体色调变得淡雅简单,表现出丁宝桢的清廉家风和家庭的温馨。总之,舞台布置简单简洁,舞美设计写意,且与剧情十分契合。
第三,武戏的点染也是一个亮点。该剧以文戏为主,但武戏部分的设计和点染让该剧更加精彩。在第四场“大修堤坝”中,小五和将军之子常贵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为了凸显这一冲突,该剧巧妙融入武戏,借助“辫子功”“翻跟斗”等川剧绝技,极大增强了观赏性,使该剧的审美元素更为丰富多彩。
另外,该剧情感浓烈。丁宝桢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不畏权贵等优秀品质也让儿子小五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五积极投身到都江堰的修建中,最后却因救常贵而不幸被洪水卷走。得知实情后的丁宝桢悲痛欲绝,夫人也在极度的思念中喃喃自语,此时的唱腔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催人泪下,让人感伤至极。
总之,川剧《丁宝桢》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优美的唱腔和诗意化的舞美,为观众献上了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剧作。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还弘扬了川剧独有的绝技和文化精粹。(作者系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讲师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