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石先静:评大型新编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
2025年03月27日 11:3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饮水思源,不忘其本——评大型新编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

  大型新编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以二十四节气的农时作为章节区隔,讲述了主人公马多福及其家人,为了争夺继承父亲留下的传说中的“金饭碗”,决定听从父亲指令回到达州农村种植桃花米,最终和家人达成和解,并找到人生初心的故事。作为一部现代川剧,该剧融合了传统川剧高腔、川北灯戏的表现形式,并和当下“三农”主题有机结合,是一部具有现代性的作品。

  一、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路易斯·卡夫曼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有新的视角。我们都深谙“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故事内容固然重要,但讲述故事的方式在当下其实更加举足轻重。《马多福的金饭碗》中一开场,就通过两位饭店店员的视角,展开叙事。未见其人,先闻其事,通过他人之口浅浅勾勒出的一个马多福兄弟俩的形象,既让观众吊足了胃口,也以客观叙述的形式,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度和真实感,让两兄弟不和的矛盾前置,增强了戏剧看点。

  在“吃席”过程中,几人因为欲念作祟,并未将心思放在美味佳肴之上。在展现该场戏几人的内心活动时,灯光和滑动座椅道具的巧妙设置成为区分人物现实和内心空间的有效法宝。灯光的一明一暗,座椅的一推一拉,四人对于金饭碗的不同内心诉求,形象化地展示在观众眼前:兰香觉得丈夫不忠,欲给自己离婚留后路;马多福觉得金饭碗是财富亦是家族荣誉,自己当之无愧;儿子马锦言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想要得到横财,不受父母管制;而弟弟马伟华则因旧事一直与哥哥不和,一心想与哥哥争夺财物。四人的小心思通过这一场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处在暗区的马老爷子,似乎不知情,又似乎早已洞察一切。

  二、情感关系的饱满化

  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写事,写人,写情,其中,又最要突出一个真字。剧中有多处对于情感的细腻书写。在王兰香和马多福耕田一场中,一根犁绳串起两人的喜乐悲欢,从开始两人的嬉闹,到兰香欲离开,再到惊雷乍起,兰香和马多福相互依偎,互诉衷肠,一气呵成。这对夫妻的误会在农耕劳作之时,在天地自然之中,得到了纾解。他们这对夫妻的关系,同样映射了当下无数夫妻,因为金钱、工作、育儿观念的不和,所形成的疏离和猜忌,而化解之道,也许正如剧中所指,需要真正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联结,说清误会,理清情感,做出爱与理性并存的选择。

  马多福和马伟华的关系同样是如此,两人本是手足,却因为年轻时的一场举报风波,自此兄弟阋墙,关系如同冬日里未化的积雪,年复一年,越积越深,成为旁人口中的冤家。剧中,同样是在一次耕种的场景中,两人一身疲累,被迫在田垄之上歇息,歇息过程中,他们开始回忆起儿时共度的欢乐时光。在记忆的温暖下,心中的冰霜逐渐融化,兄弟俩终于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了多年来的心结与不满。这一幕,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挖掘,也是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疏离现象的一种反思,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勇于面对并修复裂痕。

  此外,剧中还细腻描绘了马锦言与父亲马多福之间的代际冲突。马锦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渴望自由与独立,对父亲的传统观念和金饭碗的执念感到不解甚至反感。在一次关于是否继续种植桃花米的问题上,马锦言言辞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这不过是过时的梦想,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当马锦言亲自参与到桃花米的种植、收割全过程,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后,他开始理解父亲的坚持与梦想背后的深意。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刻画,也是对年轻一代如何理解并尊重老一辈价值观的探索,鼓励年轻人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不忘传承与感恩。

  三、文化符号的象征化

  《马多福的金饭碗》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家庭纷争与和解的戏剧,它还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金饭碗,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象征,不仅代表着物质财富和家族荣誉,更隐喻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的坚守。剧中,每当金饭碗被提及,都伴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它既是欲望的源泉,也是矛盾的焦点,最终却成为连接家人情感的纽带,引导着每个人回归内心的纯真与善良。

  二十四节气作为章节区隔,不仅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时间线索,更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每个节气的到来,都伴随着特定的农事活动和自然景象,如春雨绵绵时的播种希望,夏日炎炎下的辛勤耕耘,秋风送爽时的丰收喜悦,冬雪皑皑中的沉静反思。这些节气的变换,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隐喻,提醒人们顺应时势,勤勉不息,同时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四、结语

  作为一部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高亢激昂的川剧高腔与幽默诙谐的川北灯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马多福的金饭碗》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饱满的情感关系、深刻的文化寓意以及创新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将一个关于家庭、梦想、传承与和解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在人物的处理上,还存在动机不够强大(如兰香和马多福的误会形成和解决的处理上有些许生硬),转折不够丝滑(几人由不想种稻米,到种,再到不想种,最后还是留下种的过程),结局不够有力量感(后半段说教意味过重)的问题,但作品整体叙述完整,情感充沛,人物形象较为立体,不失为一部可看性强的佳作!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与文化的深刻探讨。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铭记自己的根与魂,珍惜那些能够滋养我们心灵的文化与传统。(作者系南充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戏剧编剧石先静)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