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日电(何艳 韩丹)为破解社区集体经济的空壳困局,汶川县民族宗教局棋高一着,投入28万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作为“战略支点”,精妙撬动非遗资源、高校智库、居民参与,构建“资金撬动、多方联动”的发展模式,催生强劲“乘数效应”,成功撬动其他资金100万元用于水磨社区旅游消费新场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近期,水磨镇水磨社区打造的“不远不晚”致富工坊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30万元左右,助力社区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以上,就此开启了水磨社区致富的新路子。
精筑文旅矩阵,打造增收新引擎
2024年,汶川县民族宗教局敏锐洞察水磨社区发展需求,将四川民族地区开发资金科学投向水磨社区旅游消费新场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助力水磨镇“一园一坊”建设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这一举措,不仅为社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金动力,更通过创新机制,激发了社区的内生发展活力,为后续项目的落地实施筑牢根基。
工坊投入使用,激活共富新动力
随着水磨社区“不远不晚”致富工坊的投入使用,水磨社区的集体经济彻底摆脱“零起点”的困境,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工坊占地近4亩,以休闲茶咖、美食餐饮、文创展示为一体的创新文旅业态,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
踏入工坊,温馨舒适的环境、独具特色的装饰,无不展现着当地的文化魅力。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游客精心准备围炉煮茶、咖啡奶茶以及各类特色小食。水磨社区党支部书记姚正春激动地说:“在县委、县政府‘一坊一园’政策的指引下,在县民宗局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大胆创新社区发展模式,不仅填补了集体经济的空白,还为校地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生活越过越红火。”
工坊主理人谭强分享:“工坊采用‘自主经营+招商’的灵活运营模式,经营项目涵盖各类饮品、甜点以及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目前各项经营项目稳步推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消费。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烧烤和小吃摊位的招商工作,未来将不断丰富经营品类,全力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添砖加瓦。”
深耕民族产业,绘就振兴新画卷
展望未来,汶川县民族宗教局将紧握民族产业发展“接力棒”,始终围绕“产业兴村、产业富村”的目标,持续加大对乡村民族产业的支持力度,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一坊一园”为引领,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将民族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打造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优质项目,实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