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7日电 2025年3月25日清晨,四川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消毒水气味中夹杂着仪器规律的嗡鸣,深红色血液在透明导管中缓缓流动,一场充满爱与希望的“生命接力”正在悄然进行。经过5个多小时的屏息等待,川中监狱青年民警范卓铭顺利完成23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成为四川省第854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你们知道每10万个患者中,只有1个人能找到全相合供者吗?”高中时期,老师这句沉重的发问连同多媒体教室里投影幕布上患者们对生命渴望的眼神深深烙印在范卓铭的心中,他暗暗许愿18岁之后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在18岁成年当天,达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年龄要求的范卓铭主动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车前,撸起袖子留下了8毫升血样,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当被问及登记原因,范卓铭回答得很简单:“就是想多一个机会能帮助别人。”这份年少时的纯粹善意,如同播撒下的一颗大爱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悄然生根发芽。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份看似不经意的善举,日后竟会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璀璨光芒。
“你的造血干细胞和患者配型成功了,您愿意捐献吗?”2025年1月,范卓铭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完全相合。“我愿意!”突然得知即将履行“生命约定”,范卓铭难掩激动,面对如此珍贵的“十万分之一”配型概率,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回复了中华骨髓库的老师,自己将全力配合。
但当他将此事告诉父母时,母亲连夜从老家赶到单位,“你才21岁,一次捐献这么多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吗?”尽管理解并支持儿子的善举,但面对这样的“身体素质大考”,作为母亲也难免担心。为了打消母亲的疑虑,范卓铭不急不躁,没有急着解释,而是找来捐献流程的医学动画给父母观看,耐心地解释其中的原理,最终获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此时,距离范卓铭在18岁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经过去了四年,在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前一周,他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如今的他已褪去高中时的青涩,在高墙内救赎“迷途灵魂”的同时,也终于有机会实现18岁时许下的愿望。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没必要说。”接到捐献通知后,范卓铭一直默默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知情的同事还笑着调侃他是“内卷达人”,直到捐献日期将近,捐献日期与值班执勤冲突时,范卓铭才向单位提交了请假申请。
为了提高干细胞浓度,手术前,他每天都要注射动员剂,双臂上的针孔密密麻麻,宛如一枚枚“勋章”,同时还要忍受持续的腰酸和低烧。但这些痛苦在他口中,却被轻松地形容为“就像跑了次五公里体能测试”。
经历连续5天动员剂注射后,范卓铭躺上了采集床。采集管开始流动时,他轻声问护士:“这些细胞多久能到患者那里?”当237毫升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采集完毕即将送往远方时,他真诚地对护士提出了一个请求:“告诉对方,一定要好好活着!好好迎接这个春天。”

如今,那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种子”,已跨越1500公里,悄然注入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长河。而范卓铭又回归到日常工作中,他的身影依旧每日准时出现在监管区的各个角落,正如每个清晨从未缺席的黎明,用光和热穿透高墙内的黑暗。被他救助的血液病患者在感谢信里写道:“世界上多了一个流着相同血液的亲人。”这句话如同“十万分之一概率”的双向奔赴——监狱民警不仅驻守在高墙内,也心系高墙外,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实实在在与群众有了“血肉”联系。
因为18岁时的一个善念,在范卓铭心里种下了一个从善而行的种子。入警后,范卓铭在第一时间加入四川监狱深蓝志愿者服务队,在许多次不同主题的公益服务中,范卓铭更加懂得了奉献的意义。这个“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背后,是新时代青年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也是一名新入警监狱民警的为民情怀的生动展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