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日报

“四川造”十二星 将算力送上天
2025年05月15日 09:27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也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

  ◎国星宇航承担了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之江实验室承担了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

  ◎“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将在太空实现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并与地面超100个算力中心互联互通,从而构成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打造太空智算基础设施

  在轨

  计算力

  ●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天地

  一体化

  ●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

  ●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将算力及人工智能送上太空,赋能卫星在轨实时处理对地观测数据,支撑科学家探索更多的未知……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研发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代号 021

  从0到1,实现全球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本次发射任务,有两大亮点引人注目,其一是任务代号“021”。

  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说,“021”意指“从0到1”,实现全球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据介绍,本次发射的“主角”是由不同主体投资、国星宇航研制的一轨12颗计算卫星组成,具体包括内江号(星时代-27)、内江高新号(星时代-28)、台州号(星时代-29)、海口号(星时代-30)、马鞍山智算一号(星时代-31)、崇州号(星时代-32)、天铁科技号(星时代-33)、迷岩无聊猿号(星时代-34)、御空者号(星时代-35)、“大零号湾”星(星时代-36)、之江一号(星时代-37)、之江二号(星时代-38)。

  一轨12星入轨后,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本次任务另一大亮点是“首发”。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既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发星座,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首发星座。两大计划的提出,是为了破解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算力挑战。

  当前,巨型星座组网已成为全球航天发展趋势,但在传统的模式中,数据需传回地面处理,存在带宽限制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本次任务则要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表示,简单来说就是把算力送上天。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看来,通过建设太空计算星座,能将单颗卫星的算力从T级提升至P级,并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外挂 叠加

  打造全球领先的在轨计算能力

  茫茫太空中,如何提高卫星的算力?关键在于星上决策和运行系统能力。

  本次任务中,这一能力具象化为卫星搭载的“外挂”——

  着眼整体,本次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不仅配套企业自研的AI载荷,还搭载了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就每颗卫星来说,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

  除计算与互联能力外,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借助星载计算能力,将实现数据的实时在轨处理,探索验证“天数天算”。

  “具体而言,通过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说,可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游戏文旅等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大,将数据全部送至地面再进行处理,不仅传输量大,数据应用的及时性也受到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因此通过太空计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目前“星算”计划02组星座已进入设计研制阶段,国星宇航卫星团队正在加紧研发更强算力的卫星型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